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论风生/“太空油”具迷惑性 改名是必要之举\徐则

2025-07-29 05:01: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周四,本港一名16岁青少年怀疑因吸食“太空油”昏迷后死亡。事件再次对社会敲响警钟,同时也对加强打击毒品提出更迫切的要求。事实上,近期有立法会议员指出,“太空油”名称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应当改变叫法;保安局局长邓炳强回应时表示赞同,并举例可改称“丧尸油”。打击毒品是一项长期工程,更是全方位工作,从改变名称开始,以提高青少年的警惕性,可收有效的预防作用,香港社会对此全力支持。

  根据保安局统计数字,2023年至2025年5月31日,警方共拘捕566名涉非法管有依托咪酯(“太空油”)的人,当中134人,即大约两成人是21岁以下的青年;而根据药物滥用资料中央档案室的数据,这段时间录得493人吸食依托咪酯,当中356人、即约七成人是21岁以下的青年。

  有效提高青少年的警觉性

  上周四发生的最新个案中,杏花邨一名16岁男子于家中昏迷,送院后证实死亡。警方于死者家中检获怀疑毒品,包括“太空油”。经调查后,警方相信死者在昏迷前与另一名17岁男吸食怀疑毒品,于本月25日傍晚以涉嫌“贩运危险药物”作出拘捕,被捕男子有黑社会背景。

  吸食“太空油”的青少年正在不断增加,对香港社会整体健康安全构成严峻挑战。要有效防范、打击吸食“太空油”毒品,必须全方位入手。除了警方加强打击力度外,也需要更有效的预防举措。事实上,目前正有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也就是坊间在讨论相关案件时,并没有足够的警惕,与其他毒品的反应明显不同。原因就在于“太空油”的名称“太普通”,在一些青少年眼里“不够恐怖”,未形成有效的阻吓作用。

  将毒品冠以欺骗性名称,向来是毒贩的“传统”,早年鸦片被称为“福寿膏”就是一例。近年毒品种类不断增加,名称更是“五花八门”,但无一例外,都具有迷惑性及欺骗性。毒贩改一个“好听”的名字,有几种目的。一是正面联想:使用听起来无害、愉悦或时尚的名称,让毒品显得安全或流行。例如MDMA被称为“ecstasy”(狂喜),强调愉悦感。二是隐藏危险性:避免使用与成瘾或危害相关的词语,改用中性或俚语,例如海洛因被称为“brown sugar”(红糖),淡化其致命性。三是视觉吸引力:名称反映毒品的外观或形式,让人感觉新奇或有趣,例如冰毒的“crystal”(水晶)强调其外观。“太空油”的叫法逻辑也是一样的。

  启动校园禁毒宣传计划

  从改变名称来阻断毒贩的欺骗策略,是其中一个有效手段。政府表示正就“太空油”毒品改名收集意见,禁毒常务委员会主席李国栋早前指出,“其实我们最重要是给一个正确信息,有多大祸害,如果名字可以影响,更让人知道毒品的害处,我觉得是很重要,都是名字的阻吓作用,弄得丑化多些,让人知道害处有多大。”

  新的叫法应当准确反映毒品对人体带来的伤害。正如保安局局长邓炳强日前在立法会中所表示,可以考虑从吸食后的情况命名,例如出现猥亵行为、皮肤发炎溃烂、肌肉抽搐等,“会唔会叫‘丧尸油’呢?”除了“丧尸油”,坊间还有其他建议。不论如何,改变名称是有效打击必不可少的一步。

  有了新名称,还应启动相应的社区宣传。从去年9月份开始,香港赛马会禁毒资讯天地新设置了“太空油专区”,展示“太空油”毒害的宣传影片、刊物及展板。禁毒处由今年年中起推出多篇说明“太空油”毒害的社交媒体贴文及动画短片,警惕大众,特别是让年轻人认清其毒害。动画短片亦已上载至禁毒处网页及社交平台,禁毒处更已呼吁学校和禁毒机构多播放。未来应当主动在全港学校启动一轮“认识‘丧尸油’”的宣传活动,联同禁毒常务委员会、其他部门及社会各界合力加强相关的预防教育及宣传工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