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北部都会区崛起为粤港澳大湾区创科枢纽,创造百万就业;高楼价困局破解,全球人才蜂拥而至。这不应只是空谈,更可以是新一份施政报告的焦点所在。根据《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北都将在未来十年内提供约3000公顷新发展土地;不仅拉动经济、推动创科产业,还能改善居住环境,助力吸纳和留住人才。然而,尽管蓝图宏大,北都发展仍面临挑战,需制度创新才能加速落实。
北都发展的瓶颈
归根究底,北都建设进度未尽如人意,主要源于资金短缺及制度障碍。北都涉及庞大基建投资,政府现在财政状况而言难以独力负担;更重要的是,现有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统筹办)虽负责整体倡导、政策指导及跨部门协调,但其角色多停留在建议和沟通层面,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权力。项目从构思到落实往往需时十年以上,出现不必要的工程增加成本,交通基建落后土地开发,影响投资者信心。
事实上,落实如此困难,源于固化思维与跨部门协调障碍:过往政治环境令公务员保守,项目需多层审批,动辄延宕,立法需时长。这些问题凸显制度创新的迫切性。北都作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节点,若继续依赖传统政府部门分工,或难以实现“产业带动、基建先行”的愿景。制度创新不仅能放权加速执行,还能吸引私人资本参与,解决资金瓶颈。
制度创新的国际借鉴
环顾全球,产业发展往往需“有形之手”引导,设立专责管理局是常见模式。以下从深圳前海管理局、新加坡裕廊集团及苏州工业园区三个例子,归纳其可借鉴之处。
深圳前海管理局具有高度自主性:获赋予土地出让权和推出专属政策包(如税务减免),2024年前海的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12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100%。新加坡裕廊集团则自负盈亏,以市场化运作:拥有用地分配权,贡献全国制造业产值25%,透过租金收入实现财务独立。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产城融合”则引入“园中园”模式:让高校和企业自带生态圈进驻,2024年GDP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
上述例子显示,管理局能透过放权和市场化解决瓶颈,提升竞争力。北部都会区若能借鉴,可有效避免现有统筹办的局限,加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成立北部都会管理局
笔者认为,香港应在现有统筹办的基础上成立北部都会管理局,作为负责北都的整体统筹与执行的法定机构。管理局可参考裕廊集团的自负盈亏模式。与现有政府部门明确分工:例如,管理局负责区内的道路管理和治安、税务优惠审批、招商引资、生态保育协调;政府部门则明确划定管理范围及需要支援的情景。
具体而言,管理局的确切职能应包括以下四方面:
首先,以产城融合模式进行土地规划。管理局负责土地出让及用途调整,提供300公顷的创科用地。其中引入“园中园”模式,让大学和龙头企业自带生态圈进驻,例如在新田建立“创科园中园”,聚焦工业机器人研发,协助企业实现无人化装配。更可融入新型基建创新,如预留低空经济发展空间(无人机上落点),推动跨境物流,提升北都宜居度。
其次,招商引资,为目标企业提供专属税务优惠和租金减免,聚焦再工业化。例如吸引食品科技企业引入自动化生产线,推动产学研合作,助力中小企将知识产权商业化。
第三,财务安排,管理局可灵活发行债券(如机场管理局模式),管理租金收入,实现自负盈亏。可与私人开发商合作开发基建,由政府提供土地,私人负责运营,分担风险并加速项目落地。
第四,作为跨境数据与人员的政策试验田,加快人员、数据和样本的跨境流动。例如设立专属政策允许数据中心跨境运作,吸引创科人才;推动人才培养,从中学生涯规划开始,满足再工业化需求。
管理局需国家层面落实
设立管理局争议不小。有意见担心北都规模庞大,设立法定机构不易;另有忧虑这会令北都成为“特特区”;亦有议员担忧立法需时太长;还有收地及平衡民生的问题等等。笔者认为上述忧虑合理,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首先,立法可分步走:短期内升格现有统筹办为过渡机构,赋予初步审批权;中期成立管理局,借鉴机管局模式(1995年成立,仅用数月完成《机场管理局条例》立法)确保快速上马。其次,明确管理局权限仅限北都范围,与政府部门分工,从源头避免法律争议。条例上也可明确预留土地作房屋、社福及保育(如北都“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保障公众利益。
更重要的一点是,管理局不能只靠特区政府落实,因为从倡议到落实困难重重:官僚系统微细管理、跨部门审批,立法需时长,资金短缺更令项目停滞。中央正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香港应主动对接“十五五”规划展望,加强与内地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引入国家乃至区域资源(如“一带一路”资本),化解本地阻力,方能让北都成为“十五五”的试验田。这不仅解决资金与执行瓶颈,还能强化香港在国家战略中的角色。
让北都成为香港新引擎
总而言之,北都发展若受制于现有机制,将难以发挥经济引擎的潜力。透过成立北部都会管理局,香港可借鉴内地及其他地区的经验,注入制度创新活力,让北都成为特区之中的特区——不仅解决资金与执行瓶颈,还能吸引全球人才,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笔者期望有关部门可积极考虑相关建议,与立法会及业界合作落实。展望未来,北都将不仅是土地开发,更是香港提振竞争力的象征,让我们齐心协力,开创繁荣新章!
全国青联委员、公共政策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