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津贴(俗称生果金)自诞生之初便是香港社会文明的标志,体现了对长者的尊重与关怀。然而,其政策多年来虽有不断改变(特别是“广东计划”是一个明显进步),却仍设有多重限制:申请前需连续居港1年、离港不超过90天,领取期间每年需在港居住满60天。这些规定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已成为阻碍长者共享发展红利的制度壁垒。
首先是政策滞后,与跨境养老现实严重脱节。
港人北上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正成新常态,政策亟需与时俱进,回应现实需求。立法会《数据透视》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约99600名65岁或以上香港长者定居广东,占香港170万长者人口约6%,过去十年间急增40.5%。“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参与人数,相比起2014年累积增长逾十倍。
放开思路从大局考虑
但这数据显然保守。近年在湾区内地城市养老的香港居民群体出现了多元化的呈现。除了传统上回广东家乡养老以外,有因应湾区内地城市房价下跌,选择退休移居内地,以求得一个更好居住空间的;有长期在香港企业工作,重点处理内地业务的专业人才,年届70依然在香港缴纳薪俸税,却主要居住湾区内地城市;还有在香港高校毕业留港或海外来港的人才,其父母前来团聚,因香港空间狭小而居住湾区内地城市……
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基建落成,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令“同城化”成为现实。但福利政策仍简单地以物理边界为管理逻辑,忽视了变化着的民生需求,无异于为选择湾区内地城市养老的港人设置了一道壁垒。其次是政策矛盾,与各界期望和政府施政总目标有落差。
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香港长者社会保障措施的可携性”及“为港澳居民在广东养老创造便利条件”。中央一直期望香港利用好大湾区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从“制度之异”到“制度之利”的转化。
“广东计划”下高龄津贴的居港时限还与特区政策体系割裂。本月24日,特区政府表示,正全面配合国家的战略方向,以提升长者(包括中产长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及安全感。的确,特区政府近年持续扩大跨境福利覆盖。比如长者医疗券已可在湾区内地城市指定医院使用,符合条件的老人可参与“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多项社会福利正实现大湾区的“可携性”,且均没有严苛的时限。而上述举措均受到香港社会广泛好评。
生果金时限解绑早有民意基础。2022年、2024年,均有立法会议员在立法会大会上向政府提出上述问题,也有团体呼吁,媒体建议。今天,是时候为“广东计划”下生果金时限解绑了。
其实,解绑生果金申请时限具有多重战略价值。相关部门的思路要放开,要从大局和长远考虑。
首先,有助于纾解香港养老压力。政府统计处预测,65岁及以上长者人口2046年将激增到274万,占比由20.5%升至36%。湾区内地城市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二,有助于优化本地资源配置。公屋长者迁往大湾区养老,有助于腾出紧缺的住房资源;香港安老院舍轮候时间长,湾区内地城市则可提供性价比更高、环境更优的选择。
可有效防止滥用情况
有观点认为,为生果金申请设立时限目的在于集中资源、防止滥用。此顾虑虽可理解,但风险完全可控。
赴湾区内地城市养老的长者,同为香港永久居民,其享有合理福利的权利不应因居住地改变而受限。防风险的举措,正是考验政府的治理能力。而治理水平的提升,应致力于破除壁垒,而非固守陈规。
“广东计划”已经运行十馀年,是时候进行总结了。而且,随着人工智能发展,香港完全有条件和能力开发数字认证系统,高效、精准地查验湾区内地城市养老港人的资格。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大湾区一体化的浪潮正重塑制度边界。从医疗券跨境支付到某些涉两地的政务服务“零出关”办理(如“跨境通办”,提供香港特区11个部门的68项政务服务),制度破壁已在重构湾区生活图景。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大湾区建设为港人拓展优质生活空间。那么,让长者在珠海饮茶、在中山赏花、在惠州观海时,仍能安心领取那份致敬晚年的津贴——这不仅是社会福利可携性的技术升级,更是“一国两制”下港人权利同城化的重要文明刻度。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