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国际观察/英涉台言论实是讨好美国的“政治献媚”\轩辕靖

2025-07-30 05:01: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日前接受澳洲媒体采访时声称:“如果台湾爆发冲突,英国已经做好军事介入准备。我们将与澳洲等盟友在太平洋地区并肩作战。”这番话堪称近年来英国政府对华政策中最为不堪公开声明之一。

  然而,希利“口嗨”式的表态不仅暴露了英国的虚张声势,也暴露其在印太地区的战略焦虑,更折射出其试图通过外交姿态弥补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无奈。

  英国的虚张声势与战略焦虑始终贯穿其近年的亚太动作。从2021年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的亚太巡航,到2025年威尔斯亲王号航母打击群的“护身军刀-2025”演习部署,再到英澳《吉朗条约》的签署,英国试图通过强化与澳洲、美国的军事合作,重塑其“全球海军强国”的形象。

  然而,这种战略焦虑的背后,是英国脱欧后国力衰退、国际话语权减弱的现实。英国皇家海军仅有两艘航空母舰,且均存在技术缺陷。威尔斯亲王号曾因螺旋桨传动轴未校准被迫推迟部署,伊丽莎白女王号则在2025年北约演习前突发机械故障。其舰载机F-35B的性能亦难以与中国歼-15舰载机抗衡,且在2025年印度洋部署期间因故障迫降印度。更严峻的是,英国海军辅助舰艇老化、人员短缺问题长期存在,维持航母编队的后勤保障高度依赖美国。

  高调表态只为“刷存在感”

  在此情况下,英国试图通过高调表态和军事部署“刷存在感”,实则是对自身实力衰落的补偿性表演。

  而且,英国所谓的“威慑”本质上是“象征性威慑”,其实际效果与代价严重失衡。以威尔斯亲王号航母为例,从英国本土部署至亚太需跨越近万公里,耗时长达两个月,且补给依赖美国。若台海爆发冲突,英国航母编队尚未抵达战区,可能已遭受中国东风系列导弹的精准打击。更关键的是,英国的军事介入将直接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其后果不仅限于军事层面,更可能引发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的连锁反应。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强调,台湾是中国的台湾,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台海的真正现状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干涉中国内政的举动,都会触碰中国主权的底线。

  英政客的“政治作秀”也暴露了其在盟友关系中的被动地位。以澳洲为例,其在台海问题上的立场始终模糊。尽管英国试图通过《吉朗条约》深化与澳洲的防务合作,但澳方对介入台海问题的态度始终谨慎。澳洲总理阿尔巴尼斯刚完成任内第二次访华,中澳双方签署了大量贸易协议,甚至搁置了达尔文港的争议。希利的强硬表态,反而让澳洲陷入两难。若附和英国,将损害中澳经贸关系;若保持沉默,则可能被美国视为“不忠诚盟友”。

  这种“政治作秀”与盟友现实利益的冲突,恰恰印证了英国在亚太地区缺乏真正影响力的事实。此外,英国的表态也未能获得美国的明确支持。尽管美国欢迎英国在印太地区“刷存在感”,但其自身对台海问题的“战略模糊”立场并未改变。美国国防部此前曾试图敦促日本和澳洲明确表态,却遭到两国拒绝。美国深知,若台海爆发冲突,其军方评估显示“介入的代价将远超收益”。相比之下,英国的“参战”承诺更像是为了讨好美国的“政治献媚”,其实际意义更多在于向美国表忠,而非真正具备战略价值。

  面对英国挑衅,中国明确表态: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跨越的红线。中国外交部强调,任何外部势力干涉都将遭到坚决反制。这种反制不仅体现在外交层面的谴责,更体现在军事与经济领域的全面准备。在军事层面,中国山东号航母编队近期在南海开展实战化演练,歼-16战斗机、轰-6K轰炸机等多型战机在黄岩岛附近实施海空联合巡逻,直接回应美英等国的军事施压。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与区域拒止能力,已足以对任何试图介入台海的外部势力形成有效威慑。在经济层面,中国与东盟、欧洲的贸易关系持续深化,英国若执意在台海问题上“玩火”,不仅将失去中国市场,更可能被排除在全球供应链之外。

  “日不落帝国”的最后挣扎

  希利的言论,本质上是英国这个昔日“日不落帝国”的最后挣扎。在国力衰退、战略资源有限的背景下,英国试图通过高调涉台表态和军事部署,掩盖其国际影响力的萎缩。然而,这种“口嗨”式的威慑不仅无法改变台海局势,反而会加速英国在亚太地区的边缘化。

  对中国而言,英国的挑衅不过是“纸老虎”式的虚张声势。中国有足够的实力与决心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有足够的智慧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英国若执意在台海问题上“找茬”,最终只能自食恶果,沦为国际舞台上的笑柄。

  国际关系学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