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间资助大学日前与教资会签订新一份《大学问责协议》,引起各界关注。必须指出,加强大学问责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干预院校、打压学术自由,恰恰相反,是从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以更好地促进大学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国际高等教育枢纽,为香港和国家的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新一份《大学问责协议》在本港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配合发展策略,为香港注入发展动能。高等教育不只是一个单纯“教与学”的过程,许多科研成果会确确实实地影响到社会整体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在不同领域的实力和话语权。因此,大学的发展当然需要配合香港本身的发展策略,为香港创造发展动能;反过来说,把握住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政策红利,培养不同时期社会所需的人才,本就是大学的重要工作和责任。《大学问责协议》就是明确香港高教的发展宗旨和方向。
确保公帑用得其所
其次,问责合情合理,符合世界高校发展的大趋势。大学绝不是“象牙塔”,而是香港社会的重要资产,背后有着纳税人的重要支持。尤其要看到,2025至2028年间,政府资助八大拨款达到681亿,如此巨额的资金投入,当然有必要加强问责,确保公帑用得其所。就如同任何一间上市企业一样,保持公开、透明,接受股东问责,是理所当然的。
再次,完善问责制度,更好维护院校自主和学术自由。《大学问责协议》新增调整拨款内容,强调若大学高层同意院校出现管治重大缺失、违反法例、于收生及入学监察工作的结果未如理想等等严重问题,教资会或政府有权调整拨款。这不是为了妨碍院校自主或挤压学术自由,而是针对大学出现重大管治问题的极少数情况,作出由政府和教资会负责“兜底”的保障措施,大学应有的学术自主权力由始至终都没有改变。甚至可以说,由于加强了问责,学术自由有了更好的保障。
其四,强化院校管理,防范出现混乱和对立。在去年几次大学校政风波中,可以看见政府身居中间协调者对解决纷争的重要性。然而,假如日后每次再发生类似事件都再走一次繁复流程,无疑缺乏效率,更可能令问题持续恶化。因此协议列明,为符合大学或整体高等教育界下促进大学内部运作,政府及教资会保留调查及研究相关事件的权力,将政府和教资会介入化解大学管治层矛盾的现行做法制度化,更有利高效解决严重对立,确保大学管理层凝聚共识,齐心协力谋发展。
其五,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大学高质量发展。《大学问责协议》提出了六大策略方针,包括大学需致力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出贡献,尤其是“科教兴国”、国家五年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并要遵循中央政府对香港未来的建议和指引。特别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22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四个必须”和“四点希望”,为香港未来发展指明了明确方向,其中切实提高治理水平、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切实排解民生忧难、共同维护和谐稳定,其实都与高等教育息息相关。
擦亮“留学香港”品牌
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聚焦香港发展所需,为培育时代人才构建良性循环,为香港高质量发展内注入新的动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快建设北部都会区,培育创新产业,深化与国际交往合作,正是提高香港治理能力、增强发展动能、改善民生问题以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地方能否开花结果,则取决于各间大学是否能抓紧时代机遇,把握政策红利,具针对性地培养最有利香港未来发展的人才。
最后,团结各界力量,擦亮“留学香港”品牌。特区政府明确提出了以建设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打造“留学香港”品牌为目标,大学要持续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来港学习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学术环境,并且要彰显出香港“内联外通”的独特性,加强与内地和海外知名机构的合作,巩固提升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优势,才能令香港高等教育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香港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具备教学质量高、基础研究强、国际联系广、内地合作深等独特优势,新的《大学问责协议》在不同层面确保这些优势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更为香港高教因应时代需要作出的变革提供了具体方向。如今香港高等教育无疑迎来新一轮发展的“黄金期”,只要各大学回归初心,团结一致,不忘贡献社会、贡献国家的重要责任,必能为香港建设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