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国际关系/美欧达成贸易协议 特朗普“赢学”新范本?\宇文

2025-08-01 05:01: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当地时间7月27日,美欧达成一项备受关注的贸易协议。根据协议,美国对欧盟输美商品征收15%的关税,欧盟则承诺增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采购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产品,并购买数千亿美元美国军备。

  前有日本,后有欧盟,均以“以钱换税”的方式和美国达成贸易协议,是否意味着特朗普“又赢了”?

  毕竟,美欧协议与此前美国与日本达成的贸易协定高度相似,且欧盟的让步更为显著:60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和7500亿美元的能源采购规模,远超日本。这种模式凸显了美国通过关税杠杆迫使合作伙伴在资本、能源和军事领域深度绑定,从而巩固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特朗普在协议公布后强调,15%的关税是“公平的胜利”,而欧盟则试图将协议描绘为“互利共赢”。然而,协议的细节揭示了其不对称性。

  欧盟对美商品实施零关税开放市场,而美国对欧盟商品的关税仍维持在15%,且钢铁、铝等关键行业的高关税未作调整。这种“单边让利”的设计,本质上是美国将关税作为财政工具,通过提高进口成本为国内产业争取空间,同时利用关税收入抵销国内产业调整的阵痛。

  值得注意的是,协议中关于能源和军事采购的条款,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对欧盟的资源控制。欧盟承诺采购7500亿美元美国液化天然气(LNG),这不仅削弱了其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也使美国得以通过能源出口扩大对欧洲的影响力。而军备采购条款则直接服务于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益。

  欧盟妥协付出巨大代价

  欧盟的妥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首先,15%的关税对欧洲汽车、机械制造等关键行业构成直接冲击。尽管美国承诺给予欧洲车企与日本同等的关税待遇,但这一税率仍高于欧盟对美商品的平均关税水平(约10%),且远超美国与英国达成的10%关税。德国总理默茨虽对协议表示欢迎,但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批评该协议“严重失衡”,认为欧盟为换取“安全”而支付的代价过高。

  其次,欧盟的巨额投资和采购承诺,可能削弱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自主性。

  60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将流向美国芯片、制造业等领域,这虽有助于缓解美国对欧洲技术依赖的担忧,但也可能加剧欧洲本土产业的空心化。而7500亿美元的能源采购,则使欧盟在能源转型中进一步依赖美国LNG,而非发展可再生能源或加强区域能源合作。

  美欧协议的达成,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它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整趋势。特朗普在协议公布后立即转向中国,暗示若中国不接受类似条件,美国将加征关税。这种“逐个击破”的策略,欲使中国面临更大的外部压力。其次,协议为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有分析认为,2027年全球对美出口额可能下降46%,而美国出口额将增长12%。这一趋势表明,美国通过关税壁垒和“以钱换税”模式,正在重塑全球贸易流向。墨西哥、加拿大等北美自由贸易伙伴可能受益于美国市场的开放,但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则可能因关税壁垒而遭受更大冲击。

  全球陷“以钱换税”恶性循环

  美欧协议暂时缓解了贸易冲突,但其长期效果仍存疑。首先,协议的“不可持续性”问题突出。美国对欧盟商品征收15%的关税,短期内可为国内产业提供保护,但长期可能抑制进口需求并推高通胀。此外,欧盟的巨额投资和采购承诺,若未能转化为实际产能或技术合作,可能沦为美国财政收入的来源,而非欧洲经济的长期动力。

  其次,协议对全球治理的冲击不容忽视。美欧通过双边谈判绕开世界贸易组织机制,进一步削弱了多边贸易体系的权威性。这种“强权即公理”的做法,可能引发其他国家效仿,导致贸易规则碎片化。英国已表示将施压美国降低对其钢铁进口关税,而韩国、印度等国也可能被迫卷入类似的谈判漩涡。

  最后,协议的“示范效应”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美国商务部长已表示,将在两周内公布芯片关税政策,并可能与更多国家达成类似协议。若这一模式成为常态,全球贸易将陷入“以钱换税”的恶性循环,发展中国家可能被迫以牺牲主权和产业利益为代价换取市场准入,而发达国家则通过关税和投资协议巩固其主导地位。这也意味着,单边主义的特朗普“赢学”将为全球树立恶劣范本。

  美欧贸易协议的达成,是美国“以钱换税”战略的又一例证。通过高关税和巨额投资承诺,美国成功将欧盟纳入其经济版图,而欧盟的妥协则暴露了其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被动地位。这一协议不仅重塑了欧美经济关系,也为全球贸易格局埋下深刻变革的种子。未来,如何在保护主义与多边合作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国际关系学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