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港事港心/从“超级联系人” 转化为“价值创造者”\沈慧林

2025-08-02 05:02: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特区政府日前发表新一份《香港营商环境报告》,全方位说明香港开放、安全、稳定、高效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更反映越来越多企业和人才对香港投下信心一票。作为扎根香港的青年企业家,我亲历了香港商业生态近年来的诸多变迁。一座城市的营商环境始终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命题,近年来香港在政府政策支持、各界产业升级、加强国际接轨等方面均展现出显著优势,以应对传统产业转型压力与新兴领域竞争加剧的挑战。

  近年香港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既得益于内部多项改革及政策的支持,亦少不得外部新形势带来的新机遇。例如去年开始推出的“新型工业加速计划”,投入100亿港元支持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等领域,通过提供研发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为多间企业将技术转化为商业应用,使香港传统制造业逐渐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以香港的珠宝制造业为例,过去以代工为主,利润微薄。但近年来部分企业通过引入3D打印、智能设计等技术,开发个性化定制产品,同时结合香港的国际贸易优势,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以贸易优势整合产业链

  据投资推广署数据显示,去年新成立的本地公司达14.5万家,创历史新高,其中科技企业占比超三成,印证了政策对新兴产业的吸引力;同时截至上月底,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合共接获近50万宗申请,当中约33万宗已获批准,近22万人才携同家人抵港,数目远超三年合共引入10.5万名人才的目标。多项数据证明,在政府积极推动创新,加上香港本身低税率等优势,这种“低税率+高效率”的组合,成为吸引海内外人才企业的一大诱因。

  与此同时,在国际政经形势越趋复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的背景下,香港作为全球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愈发凸显,凭借无关税、物流高效的特点,香港仍然是内地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企业“引进来”的重要平台。同时,香港与52个税务管辖区签订全面性协定,避免双重课税,也为跨国业务提供了法律保障,降低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去年,香港资产管理规模达35.1万亿港元,同比增13%。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成熟企业,都能在香港的金融市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甚至不少企业将香港视为新的“安全港”,均让香港作为全球金融枢纽的地位越趋稳固。

  《香港营商环境报告》无疑粉碎了诸多美西方媒体的偏见和抹黑,但也要意识到,完善营商环境是一项持续性的大工程,要不断吸引海内外人才企业落户,不能就此停下脚步。尽管香港初创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但社会对创业的认知仍存在“高风险、低成功率”的偏见。比如说,当前香港零售品牌多以单店模式或轻资产运营为主,缺乏对产业链的深度整合。政府可考虑设立“品牌产业化基金”,支持企业向研发、生产、物流等环节延伸。例如可效仿河套合作区的“政产学研投”协同模式,鼓励零售品牌与本地制造商合作,开发自有产品线,同时利用香港的国际贸易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加快与湾区规则衔接

  香港“内联外通”优势在可见的将来会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因此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尤其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协同,将是未来香港发展的关键。可考虑推动“香港品牌大湾区认证计划”,允许符合标准的香港产品在大湾区享受税收优惠与市场准入便利。同时,加强与前海、南沙等合作区的规则衔接,例如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探索“一国两制”下的创新机制。比如香港的美食产业若能在大湾区实现“香港风味+内地食材+全球销售”的模式,将显著提升产业竞争力。香港的美食品牌可与内地的农产品供应商合作,利用内地的优质食材,结合香港的烹饪技艺和品牌优势,共同开发特色美食产品。同时,通过大湾区的市场渠道,将产品推向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实现互利共赢。

  香港的营商环境正处于转型关键期,政策红利、产业升级与国际化布局为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青年企业家,我们既要看到挑战,更要把握“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定位,通过品牌产业化与区域协作,将香港的“超级联系人”角色转化为“价值创造者”。未来,香港必将在全球竞争中焕发新光彩,而我们这代人,正是书写这一篇章的主力军。

  万希泉鐘錶有限公司创办人兼行政总裁、香港千帆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兼董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