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香港馆”惊艳亮相。香港贸发局联合香港数码港、香港科技园公司组织了18家香港人工智能企业参展,通过“1场展览+1场论坛+N场展商专题对话”,充分展示了香港作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蓬勃生态。
这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盛会。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迎来爆发式发展的世界潮流中,香港不仅没有缺席,更走在了时代前列。当前,全球智能化浪潮风起云涌,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呈群体性突破之势,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等领域日新月异,推动人工智能向更高效、强智能的方向快速发展。香港也正以实际行动将人工智能打造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无论产学研各个维度,都展现了良好势头。
在上游,香港拥有5所跻身全球百强的高校,其中在202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香港5所高校的数据科学与AI领域齐入全球前50位;在下游,香港科学园与数码港目前已聚集超过800家AI相关企业,去年12月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投入使用,数码港人工智能实验室也同步启用。随着政府和社会日益形成共识,人工智能在香港未来经济中的份额必然越来越显著。
培育新动能挖掘新增长点
这一切源于香港有着发展人工智能的丰沃土壤。特区政府早已进行产业布局,根据2025-26年度财政预算案,特区政府预留10亿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此外,“人工智能资助计划”已批准5个由本地大学、科研机构等牵头的项目,加速推动多个大语言模型等相关研发工作。与此同时,香港不少企业也积极推动AI+行动,运用AI赋能各行各业,尤其是香港具有传统优势的金融和法律行业,更成为AI应用的重点试验田。
不难看出,香港AI生态圈的发展正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大步前进。这点在人工智能芯片龙头企业NVIDIA(英伟达)创办人暨执行长黄仁勳的评价中也可见一斑,正如他所言:香港的人工智能发展是世界级的,相关的研究引用次数是世界最多的地方之一,反映香港的研究出色,广受其他研究人员的认同。
事实上,对正处于由治及兴重要转折点的香港而言,发展人工智能的确有着特殊意义。联合国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33年,人工智能将发展成为价值4.8万亿美元的全球市场,规模相当于德国当前的经济总量。现时香港传统经济发展动能有所减弱,在外围环境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中,找到发展新动力的时间窗口正越来越小,积极培育新动能,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是当务之急。
打造国际人工智能中心
“政府要做大个饼。”行政长官李家超在首场施政报告地区咨询会上对市民作出承诺。而他充满底气背后的逻辑是,香港创新科技曙光已现,特别是助推经济的新引擎人工智能,已与香港社会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做大需要增量,增量来自创新,人工智能就是创新的重要维度之一。
我国是人工智能技术大国,目前已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产业链覆盖芯片、演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拥有“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独特优势的香港,一方面应通过发展人工智能加强自身竞争力,同时更应以此为抓手,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独特贡献。
这需要香港进一步吃透国家战略,用好“一国两制”赋予的巨大空间,既和内地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城市加强合作,在北部都会区等重要建设项目上充分发展创新科技产业,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为国内甚至国际标杆,也要放眼国际,扮演好“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角色,探索“内地场景验证+香港国际输出”协同范式,推动内地人工智能企业抢占国际话语权,增强国际竞争力,共同助力国家AI产业高质量发展。
更进一步,香港可在此基础上探索打造“国际人工智能中心”,参与国际人工智能规则和秩序的制订,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香港方案,贡献更多香港智慧。相信这不仅是香港实现自我突破的重要路径,更是国家对香港未来所寄予的深切厚望。
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旅港同乡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