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近日发表《香港营商环境报告:“一国两制” 独特优势》,通过列举大量事实和数据,实实在在说明了在“一国两制”实践越发全面和准确的前提下,香港自由、开放、稳定的营商环境受到全球企业、资金和人才的青睐。社会各界也可从近几年外围环境变化的过程中,观察到香港“机大于危”的总体形势,进一步凝聚共识,支持特区政府的发展战略,共同做大、做好香港“发展的蛋糕”。
在美西方加强对华箝制战略的外围大环境下,香港经济在过去几年遭受了关税与疫情的双重夹击。与传统发达国家联系紧密的产业,例如贸易、航运等都受到较大影响。特区政府因应地缘局势的变化,出台了诸多宏观、微观政策,协助企业渡过难关,并积极拓展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让对外展开业务的个体和企业有更多选择,避免“将鸡蛋放于一个篮子”。
香港对外优势更加突出
这些应变的措施,在美西方针对中国,特别是考虑到美国总统特朗普及之前拜登当局的种种遏华策略的背景下,无疑是积极且奏效的。无论是香港加入由东盟发起RCEP自贸协定进程加速,与中东的经贸合作成果丰硕,不仅将更多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服务介绍至中东等市场,亦成功吸引当地的家族办公室和主权财富基金投资落户香港。
但与此同时,这也引起香港社会的一些讨论,对于香港在当今地缘政治环境下,能否继续保持对国际各大市场的联系产生疑问。对此,特区政府以积极主动的方式,继续强化自身在法治、金融、专业服务等优势领域的开放与稳定程度。而随着特朗普再次上台后,发起对各国的所谓“对等关税”策略,也使得原本的美国盟友与其开始出现分化,对国际资本市场造成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香港今年上半年在金融引资方面的成绩显著。究其原因,这得益于在当今国际局势下,香港稳定的法治基础和自由开放的营商环境等优势显得更为突出,众多资金和企业才会选择来港分散风险。
而这些成绩和变化,使得一系列对于香港优势持质疑态度的声音偃旗息鼓。这也充分体现出特区政府对于香港优势的清晰研判,以及因应外围环境变化所做出的积极改变和坚持强化,最终使得香港在外围环境的改变中成功把握机遇,进一步巩固了自身“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核心角色。
这些成绩无疑证明了香港经济转型发展的潜在动能,特区政府亦针对本地的各项经济活动提出了改革计划,包括场馆经济、绿色经济等。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改革都初见成效。行政长官李家超早前在新一年度施政报告咨询会上亦强调,香港经济要继续“做大个饼”。而近年来的成绩,也使得社会越加认可这些看法,特别是青年阶层也关注新的发展带来的新就业机遇。
聚焦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
在多元发展的问题上社会已有共识,亦须进一步思考香港多元化发展的合适路径。首先,香港作为外向型经济体,发展更多元的经济产业,更多需要与外部的产业链产生联系。正如近来金融资本市场的活跃,很大程度是由于外围环境变化所带来。因此,香港自身能否“做大个饼”,很大程度取决于香港能否融入相关产业的链条,助力相关产业进一步拓展市场。
另一方面,香港自身的土地资源、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也决定了香港不能盲目追求构建新兴产业链条的完整性,而是要找准自身定位,以独特优势切入新兴产业赛道。笔者认为,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香港应聚焦产业链的两端:一是上游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二是下游的市场应用和推广。通过在这些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发力,香港不仅能够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也能够为自身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在“一国两制”方针的坚实保障下,香港凭借其法治健全、市场开放、资金自由流通的独特优势,成功应对外围环境的深刻变化,不仅有效抵御了风险,更在变局中捕捉并放大了发展机遇。展望未来,香港唯有继续发挥“超级联系人”与“超级增值人”的双重角色,聚焦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能在国家所需与香港所长的交汇点上,不断开辟发展新空间,将香港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蛋糕”做得更大、更优,为市民创造更多福祉,为国家贡献更大价值,书写“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新篇章。
民建联主席、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