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布了《香港营商环境报告:“一国两制” 独特优势》,向社会各界以及海内外投资者详细介绍香港的最新发展情况和制度优势,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示香港开放、安全、稳定、高效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指出,无论是驻港公司数量的上升还是金融市场、恒生指数的走势乃至香港经济的增长值,都反映出国际投资者对香港的信心正在进一步提升。
这份《报告》长达94页,分成“背靠祖国优势 联通全球商机”及“维持长期繁荣稳定 成商界安全避风港”两个主要部分。首章提及“面对美国的霸凌行径和保护主义,特区政府会继续保持零关税自由港的地位”;第二章则强调自香港国安法和《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实施后,香港重建了安全稳定的营商环境,成为吸引国际资金和投资的安全港。若是将这份报告与目前的国际形势和香港发展的自身诉求相结合,我们不难发现,这份报告实则是一份对内事关民生,对外事关转型的重要文件。
“营商环境报告”展示机遇
对内事关民生讲的是香港在目前的制度下,具有将本港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做好做强的无限潜能。在过去许久的时间里,房地产、金融股市和本地零售业支撑了香港的核心发展力。然而在疫情之后,世界地缘政治矛盾冲突进一步升级,特区政府依靠卖地和股票印花税的收入并不如预期,为长远保持财政健康带来影响。面对如此困境,要破局,更要转型。一方面,在本港发展布局中,要加快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将创新科技产业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拉力,形成“南金融北创科”的发展格局。
另一方面,要积极地接触国际社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向世界说好香港故事。形成新的产业链,开拓新的市场赛道亦是为本港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是改变和优化本地商业生态的基础。只有让市民真真切切地享受到发展的福利,让更多香港市民更加合理公平地参与香港经济这块“大蛋糕”的分配,这样的经济发展才具有意义,才能进一步体现“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能。
对外事关转型讲的是经济发展策略的“求变”。笔者曾以《“稳”中求“变”,“变”中创“兴”》为题,强调香港在社会稳定之后,“其发展必然需要经过对过去的自我的‘革故’,走出‘舒适区’,拥抱新方向,抢占新风口,在‘鼎新’的变化中寻找良政善治的长久之技。”求变既是挑战亦是机遇,而香港目前的求变更是机遇大于挑战。这种转型不仅只是关乎转变产业结构,更是要在国际市场中打开新格局。例如,近一两年来,面对欧美市场的意识形态打压和资本萎缩,特区政府重新部署香港投资的国际市场中心,分散布局,利用“一带一路”的政策红利,将中东视为新商机,为香港以及内地企业进军中东积极铺路。
让发展更好地惠及民生
此外,在中央的支持下,国际调解院总部正式落户香港,这不仅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法制度优化的重要行动,更是香港将自身独特优势、全球法治诉求和中国传统法治理念相结合的结果。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往往以“投资人对地主国争端解决机制”(ISDS)为核心的仲裁与诉讼等对抗性机制来处理国际争端,但这种对抗性的法律制度自建立以来就具有程序繁琐、费用高昂、缺乏透明性等缺点。建立在香港的调解院是利用香港法治优势和传统之上,积极践行“以和为贵”、“息讼止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价值,创造性地探索、应对国际争端的法治新道路,这无疑是香港应对国际格局、积极转变自身优势的一大成果和体现。
“一国两制”是香港独特优势的核心保障,更是香港长治久安发展和繁荣的潜能所在。在维护国安的大前提下,香港发展应有义不容辞的发展拚劲和转型义务。只有经济走好,民生才能获利,只有民生获利,才能在求变转型的道路上更具信心和底气。将转型的挑战转化为发展的机遇,特区政府更需要“里应外合”,将制度与政策,将民生与外联,将发展与维护稳定相融合,探索香港独特的发展道路。
安徽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侨联委员、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