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天气持续不稳,天文台八日内四度发出黑雨警告,而单以昨日为例,截至下午2时,天文台已录得超过350毫米雨量,打破了自1884年以来八月份单日雨量最高纪录。在极端天气的连番考验中,特区政府一次又一次以前瞻性的部署、高效的应急机制,以及跨部门的协同作战,展现了守护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定决心与专业能力。
未雨绸缪:黑雨前的全城戒备
香港近日发生多场暴雨,天文台在八天内先后四度发出黑色暴雨警告,打破香港一年内发出最多黑雨警告的纪录。恶劣的天气,对香港很多公共设施,以至斜坡、河道等自然环境的管理,都带来前所未见的挑战。但特区政府从来都不抱侥幸的心态,以今次黑雨为例,保安局的“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在暴雨前经已准备就绪,多个相关政策局及政府部门通宵监察市面情况,全力协调及安排人手,以最快速度处理因暴雨导致的不同情况,例如水浸、汽车抛锚、低洼地区市民受困等。
各区的雨势发展既迅速,又反复,连夜暴雨令部分地点发生水浸,实属无法避免,重要是能尽快清理积水,减低对市民的影响。站在应对水浸威胁第一线的渠务署,在暴雨下更是当仁不让。渠务署在前晚黑雨警告发出前,已启动紧急事故控制中心,派遣紧急应变队伍处理市民求助个案、清理水浸情况;更提早作出准备,重复巡查及清理全港约240个因淤塞而容易水浸地点。尽早就可能出现的水浸情况作出部署,采取“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谨慎态度,正是政府将市民安全置于首位的生动写照。
科技赋能:“龙吸水”显神威
将军澳在今次的黑雨中,可说是其中一个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笔者执笔之时,将军澳的敬贤里露天停车场已先后两次出现严重水浸。渠务署在8月5日凌晨时分首度安排“龙吸水”到场清理积水,但水浸至上午9时左右又再发生,现场有多架车辆遭水淹没一半,“龙吸水”再次出动到场抢救,大约半小时完成清理。
至于玛丽医院的水浸情况同样非常严重,更一度影响该院急症室运作,救护车运送的病人要暂时转往律敦治医院治理。出现如此严重情况,渠务署派出排水量可达每小时800立方米的“龙吸水”到现场协助处理事件,这部“神器”亦不负众望,迅速处理水浸的情况,令急症室服务及救护车运送安排得以回复正常。
跨部门不间断守护市民
大部分香港市民都拥有一个安全、温暖的家,暴雨对大家生命安全所带来的威胁,或许未算太大。然而,社会上仍有一些居于沿岸、低洼或简陋居所,甚至被迫露宿街头的人,特区政府在暴雨中亦没有忘记他们的需要。民政事务总署在各区共开放15间临时庇护中心,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避风港”;各区民政处亦在暴雨中时刻留意区内情况,与不同政府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全速跟进区内水浸情况,尽快为市民提供适切的支援。
暴雨期间,不同纪律部队都随时候命,在全港多区协助受影响的居民,处理路面障碍物和因水浸被困的车辆,疏导交通。其他政府部门,包括土力工程处、路政署、运输署等亦坚守岗位,密切监察情况和采取紧急应变工作。
超越预测:以人文温度抵御自然无常
对于有网民不满天文台短时间内多次更改暴雨警告信号,“弹出又弹入”,笔者认为有关批评实属无理。事实上,每到风季雨季,何时挂风球、除风球,何时由红雨变黑雨等经常引起争论,而因为对市民做成多多少少不便而对天文台作出指摘更屡见不鲜。天气预测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固然要依赖客观的科学数据,而在预测没有百分百把握的情况下,市民的人命安全当然是重要考虑。
尽管现今的气象科技仍无法完全掌控暴雨轨迹,但特区政府用行动证明:科技局限不是懈怠的理由,反而是更需主动作为的动力。一幕幕政府人员冒大雨救人救灾的感人场面,令市民感受到政府守护市民的承诺永不落幕。从提前部署的未雨绸缪,到利用科技提升处理事故的效率和能力;从跨部门的协作,到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特区政府用方方面面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以民为本”的真谛。这场暴雨虽带来挑战,却也让全城再次见证特区政府在应对极端天气的充分担当,亦再次肯定特区政府是市民最坚实的守护者。
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