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李家超正就新一份施政报告展开公众咨询,就教育政策及措施方面,笔者综合当前教育发展需求及社会各界的呼声,从八方面提出建议:
一、强化国际教育枢纽地位
扩大非本地生招生规模:建议将政府资助院校的非本地生限额从40%提升至50%,重点吸纳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生源,并放宽自资院校招收内地学生的限制,同时设立“本地生保障名额”(如核心学科保留60%名额予港生),避免资源挤占。并推出针对性奖学金(如“东盟专项奖学金”),配套增设陪读签证和私营学生宿舍,推广“留学香港”品牌。
加快建设“北都大学教育城”:建议政府在教育城预留80公顷用地吸引国际顶尖院校合作办学,推动学分互认及联合学位项目。设立专项融资机制,支持院校共用AI算力中心、数字图书馆等资源。
深化跨境教育合作:推动香港与内地高校在“一带一路”国家合办分校或课程,扩大教育输出。以大湾区为试点,简化两地学历互认流程,再扩展至“一带一路”国家。
二、提升高等教育与产学研转化
战略学科建设:聚焦香港优势领域,驱动大学建设战略学科,培养相关人才,以配合国家发展。可设立10亿港元“知产转化基金”,高校团队可保留70%专利收益,激励大学将科研成果转化。在河套香港园区试行“科研签证快线”,允许内地合作单位人员(甚或全球顶尖科研人才)最长180天停留。
三、推动创科教育与数字转型
基础教育阶段强化STEAM:更新初中科学课程,融入航天科技、人工智能(AI)等内容;设立专项津贴推动AI辅助教学试点。资助民间建设航天科普基地,培育学生对创科兴趣。在科学园设立“中学生实验室”,创科企业合作提供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尖端设备体验。推行“STEAM护照”制度,学生完成指定项目可获优先参与国家航天局少年卫星计划资格。设立“港版少年硅谷”,选拔优秀学生赴杭州云栖小镇、深圳鹏城实验室等交流。
高等教育与研究支持:政府可扩大“香港未来人才深造奖学金计划”,每年资助1200名本地生攻读创科、法律等重点领域研究院课程。并增设15亿港元“研究配对补助金”,吸引国际科研机构落户香港。
教师专业发展:在师资培训课程增加创科模组,为在职教师提供STEAM教学认证。并运用“教师专业发展基金”支援海外交流,提升数字教育能力。
四、深化爱国教育与文化认同
课程与教材优化:配合国安教育框架更新,加强中国历史、地理及中华文化元素;开发“红色资源”教材(如抗战遗址、改革开放主题)。在中小学推行“沉浸式国情教育”,在本地视角(如东江纵队抗战历史)外,增设“大湾区文化实践课”,组织学生参与内地科创基地研学并可引入互动评核。扩展“心系家国”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到内地航天基地、大湾区科创中心等考察。开发AR/VR教材模拟“国家发展时间轴”,动态展示改革开放、航天工程、本地历史(如东江纵队)等。
提升语言能力:拨款4亿港元优化中小学双语环境,推广普通话沉浸式教学。可在初中增设“其他语言与文化”课程(如东盟国家或“一带一路”语言文化)。
优化师资培训计划:设立“爱国教育导师认证制度”,推动教师每五年完成120小时国情研修。内地师范院校合作“双导师制”,香港教师可获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颁发的持续教育学分。
五、应对学龄人口结构变化
加强弹性教育资源配置:放宽小规模学校合并门槛,支持转型“职专+创科”特色学校。为“高才通”子女提供粤语AI陪练及文化适应课程包。
增加精神健康支援:将“三层应急机制”延伸至小学,以识别高风险学生。开发家长情绪管理数字课程,并将课程纳入社区中心常规服务。
六、拓展职业专才教育
提升职教地位与配套:支援职业训练局(VTC)兴建资讯科技学院及技术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设立“职业教育宣传周”,邀请企业高层管理者分享成功案例,改变社会对职专的偏见。扩大“应用科学大学联盟”,推动院校与业界合作开发学徒制课程。
促进非本地职专生留港:鼓励应用科学大学招收东盟学生,并提供留港就业辅导,缓解行业人才短缺。
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绑定:例如支援VTC建设“航空城实训基地”,与机管局或航空公司等合作培养飞机维修、航空物流等人才。开办“北部都会区建设专班”,培养智慧城市管理、生态工程专业技工。推动“粤港澳职业资格互通白名单”,优先涵盖人手紧绌行业(如护理、建筑),并简化认证考试流程,持证者可跨境执业。
七、特殊教育与公平保障
试点推行“影子教师”制度,为特殊需要学生配备1:1辅助专员。设立“教育公平基金”,对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相关考试费用全额补贴。推行“名校伙伴计划”,以一对一配对方式,让名校支援弱势学校发展。建议设立“资源共享平台”,让弱势学校免费使用名校的数字教学资源。直资学校每年预留部分学位予综援/低收入家庭学生。
八、教育基建智慧化升级
2027年前实现所有公营学校“5G+物联网”全覆盖,推广电子书包与区块链成绩单系统。改建空置校舍为“社区学习中心”,开放给市民进修微证书课程,修毕微证书课程可获政府学费补贴。
以上建议既融合教育及社会各界意见,也配合政府政策方向,旨在推动香港教育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在余下的公众咨询期可进一步聚焦争议点(如非本地生限额调整幅度),凝聚社会共识。为使施政报告的教育政策及措施有效落实,建议设立高层统筹机构,如“教育创新督导委员会”或“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员会”统筹并协调各部门实施,成员包括教育局、教资会、主要办学团体、各大议会、学生及科技企业代表,每季度公开关键指标进展。建议方案既巩固香港传统优势,又有助达成香港发展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目标,值得重点探讨。
华夏教育机构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