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经济思维/连续10季度增长说明了什么?\宇 文

2025-08-06 05:01: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第二季度GDP数据表现不俗,同比增长3.1%,高于市场预期的2.8%,更实现了连续10个季度的正增长。

  这是香港经济走出低迷阴霾的有力体现,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展现出韧性复苏特点。香港经济复苏是多重内外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首先是香港的全球自由贸易港定位。在特朗普政府挑起关税战、全球供应链重组的背景下,香港凭借零关税、自由资金流动和高效物流体系,成为跨国资本和商品流动的“安全港”。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香港商品整体出口货值同比增长12.5%,进口货值亦增长12.6%,贸易逆差虽达1836亿港元,但占进口比例仅为7%,远低于疫情前水平。这种“抢出口”效应的持续发酵,既反映了亚洲市场需求的强劲,也凸显了香港在供应链调整中的枢纽地位。与此同时,全球资本对香港的信心显著提升。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集资额同比增长699%,达到1071亿港元,位列全球首位。恒生指数年内累计上涨超25%,凸显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巩固金融创科领域优势

  其次是政府主动作为的政策支持。自2022年底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以来,香港已成功吸引80多家重点企业,带来了500亿港元的投资,创造了2万个职位。这一成果在全球经济疲软、地缘政治风险高企的背景下尤为难得。德国巴斯夫等跨国企业更在香港设立亚太区总部,而不少科创企业在香港设立创新实验室,进一步巩固了香港在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领域等创科领域的优势。这些企业的入驻,不仅直接带动了就业和税收,更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为本地中小企业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此外,香港在创新科技领域的投入初见成效。今年上半年,香港机器及设备投资同比增长17.5%,其中AI芯片、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成为新增长点。

  其三是内需市场出现回暖迹象。5月份零售业总销货价值同比上升2.4%,结束了长达14个月的负增长周期。除了更多国内外旅客访港外,房地产市场的回稳也令本地居民消费意欲回升。

  尽管香港经济展现出强劲复苏势头,但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首先,虽然GDP连续10个季度增长,但各行各业感受不均,尤其在就业方面。如何通过职业再培训和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就业”与“包容性增长”的平衡,将是未来政策制定的关键。

  其次,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仍可能冲击复苏进程。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复、地缘政治冲突的升级,以及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转向,都可能影响香港的出口和金融稳定。此外,如何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拓展新兴市场(如中东、东盟)来维持贸易增长,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上半年香港经济复苏,本质上是一次“危机驱动的转型”。在特朗普关税战、全球供应链重整、内地经济转型升级等多重挑战下,香港通过强化自由贸易优势、深化金融功能、推动科技创新,成功实现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变。然而,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将这种短期复苏转化为长期增长动力。

  仍需在三方面持续发力

  下半年乃至更长时间,香港仍需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深化“一国两制”下的制度优势,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创科中心地位;二是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通过“港深科创走廊”“港珠澳大桥经济带”等载体,实现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深度融合;三是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通过不同的政策举措,缓解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筑牢社会基础。

  香港经济从连续10个季度的GDP增长,到招商引资创纪录的成果,再到金融市场与消费市场的协同复苏,这座城市正以开放、创新和韧性回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尽管前路仍有荆棘,但香港经济强劲复苏已成难阻趋势,香港经济会越来越好。

  智库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