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事论事/加快创科产业发展 更好对接“十五五”规划\陆文英

2025-08-07 05:01: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五年来,国家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元,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国家取得了新的开创性的进展、突破性的变革、历史性的成就,尤其中国式创新生态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技创新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质生产力正在全面改变我国的发展和生活方式。

  新质生产力如今已贯彻体现于每项发展事业中。习近平主席早前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各地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全国大局中精准定位,加强规划衔接。这些要求同样适用于香港。

  “十四五”期间国家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凭借“内联外通”的优势,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源和资金,特区政府亦积极推动“政、产、学、研、投”加强协同合作。中央通过科研经费跨境使用(如2025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向港澳开放23个基础前沿项目)、大型科研设备共享(13万台套向港开放)等政策举措,推动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

  依托金融与创科双引擎

  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香港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系统构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的实施路径,以机制创新、区域协同和产业突破为核心,强化香港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功能。

  “十五五”期间是香港由治及兴的关键阶段,须致力改革求变、主动创新,加快创科产业发展主动对接,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转型核心引擎,强化香港“八大中心”定位。

  在施政上,特区政府明确服务国家“双循环”战略,明确香港作为国内大循环“参与者”与国际循环“促成者”的角色,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在发展策略层面依托金融与创科双引擎,强化大湾区“超级联络人”角色。

  事实上,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香港由治及兴的重要内容及良方上策。香港长期依赖金融、地产等传统产业,面临增长动能不足的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可助破解香港经济发展瓶颈,创科引领新型工业化,赋能产业升级。

  特区政府正制订香港新型工业中长期发展方案,并通过一百亿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加强引导市场资金投资策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推动成立“香港新型工业发展联盟”,促进“政、产、学、研、投”紧密协作,培育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构建多元经济结构,夯实实体经济基石。

  在国家坚定支持下,香港充分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2025年上半年IPO集资额超过1070亿港元,科技企业占比超70%,成为内地科技企业出海跳板,香港将进一步发挥“基础研究+国际资本+大湾区产业链”的三重优势,新增粤港联合资助项目联动,聚焦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15个领域。

   抓住人工智能变革机遇

  此外,河套香港园区正加速建设,香港园区定位为“世界级产学研平台”,重点推进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资料科学、新能源科技三大领域,园区首三座产业大楼今年内将进驻首批租户,推动到2035年建成国际创科枢纽;试点跨境资料流程通、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创新。

  新田科技城首阶段基础工程亦将于今年内启动,2026-2027年分批释放约20公顷创科用地,重点引入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领域企业,预计2031年首批产业配套入伙。占地10公顷的沙岭已改划为创科及相关用途,政府已向业界征求进一步资料。

  过去数年在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香港创科产业已初步形成“政、产、学、研、投”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随着《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的持续推进,这些突破性计划将共同推动香港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并透过深化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融合和开放资料流通,全面释放创新潜能。未来五年,香港创科产业可望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天科技等领域形成多个百亿级产业群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