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新闻背后/黑雨“压力测试” 体现香港一流应变能力\梅若林

2025-08-07 05:01: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过去数天前所未见的八日四黑雨,对香港的社会运作和市民安全带来巨大挑战。但在长时间的“压力测试”下,各界看到,香港应对可以用“稳、快、安”来形容。社会各界稳定应对,交通迅速恢复正常、总体实现无伤亡的结果。这离不开特区政府“超前部署”,以及香港一流的基础建设,同时也展现出香港社会的团结新面貌。而因不断增加的极端天气,社会各界要不断总结经验,强化各类应对举措,巩固保障港人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护网”。

  安然度过非“侥幸”

  全球不少地方都面对各类极端天气挑战,相对而言,香港受到的损害明显较少,而且连续的暴雨对香港社会整体运作的影响也始终处于有限程度。这并非“侥幸”,背后是施政能力、基建水平、社会面貌的综合反映。

  首先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多个水浸黑点极快回复正常。例如之前柴湾道回旋处、柴湾道长命斜、环翠邨停车场等地方,每逢打风暴雨总是积水难退,对居民生活和当地交通造成极大不便。但今次面对前所未见的连续黑雨,虽然以上地区仍有出现水浸,却都在极短时间内回复正常,如此高效率可谓前所未见。

  个中原因,在于香港本身优秀而且不断完善提升的基础建设。如当局在几年前,已在柴湾翡翠道加建一条长300米、直径1.65米的新排水管,并在车路上加快建造集水沟,又在回旋处花园建造临时地下雨水泵房和进水口,极大提高了极端天气来袭时的应对能力。甚至之前曾发生过山泥倾泻的筲箕湾耀兴道,今次虽然也出现“瀑布”,但并无造成更大灾害,即便山上洪水流到马路上也没有引发严重水浸。这同样得益于之前相关部门花了数个月时间,集中修复山坡上的排水渠,把山坡上方引水道的溢流引导往下方,以减少雨水对山体造成的影响。

  其次,黑雨期间没有出现人命伤亡。回顾过去香港出现暴雨、水灾,也会伴随着有市民不幸死亡的报告。最近便是两年前的“世纪暴雨”,造成最少两人死亡,超过140人受伤;再远一点,2008年6月的大暴雨,同样导致两人死亡、逾10人受伤。今次香港短短8日内四挂黑雨,其中一次更悬挂长达11小时,然而除了轻微伤外,至今接获的伤亡数字却是0,这放在全世界都是难能可贵的。

  看似奇迹般的零伤亡,背后除了因为香港优秀的基建外,更关键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超前部署和积极应对。在今次暴雨潮来临前,以天文台为首的部门已多次发出预警,并尽量预留足够时间予市民、企业、学校应对,而且善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准确地预测恶劣天气和加强资讯发放。例如在发出黑雨警告前,提醒个别地区的雨势特别大,有可能出现水浸风险,让市民和相关部门做好准备工作。其他部门如渠务署亦提前清理排水渠,减少水浸风险,多管齐下保障了广大市民的安全。

  应急机制地区力量有机结合

  第三,是应急机制与地区力量的有机结合。香港过去每每应对突发灾害时之所以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归根到底在于缺乏一个有效调配资源与跨部门大量的应急机制。以今次连续数天暴雨的情况来看,政府明显有汲取教训,由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全面检视并督导跨部门就暴雨袭港的整体准备和应变部署,不但紧急服务部门在暴雨期间随时候命,务求第一时间处理水浸、山泥倾泻或冧树事件,加上善用“龙吸水”等新技术,令政府处理意外和水浸的效率大大提升。

  与此同时,区议会、“关爱队”等地区力量也成为新亮点。例如观塘仁安大厦日前疑因天花板漏水导致电表房短路火警,令半座大厦逾100户居民停电时,民政事务处及“关爱队”以最快速度到场为受影响人士提供协助,并上楼向有需要的居民派发支装水和食物。而多区区议员也自发巡查各区水浸高危点,第一时间支援居民需求,以及向当局通报情况。在暴雨期间,地区治理仍然有条不紊,避免产生更混乱的情况,可见政府并非采取“善后”态度来应付灾害,而是主动作为,实时监测式地多管齐下保障市民安全。各部门、各界人士共同付出这么大的努力,得到成功的结果再自然不过。

  当然,不断强化应变机制、提升应变能力,永远在路上。例如一些打工仔对天气警告生效时是否仍需上班感到困惑,部分应变机制是否能再尽早启动,防止市民财产损失等,均是政府未来需要持续强化的地方。加强发放预告信息,以及增加信息透明度、内容和频密度,提升恶劣天气下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宣传教育,不断加强相关科技的应用能力,才能长远巩固香港应对极端天气的底气。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