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新闻背后/外资店舖纷纷抢滩香港的背后\郑曼晴

2025-08-08 05:01: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现在香港有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一方面,外资店舖纷纷表示看好香港市场前景,不断落户香港;另一方面,本地不少老店难抵经营压力,先后退场结业。矛盾现象背后,反映的是香港正处于新一轮机遇期,也透露出一些传统店舖未能适应新环境,仍正处于转型的阵痛期。

  先从大趋势看,根据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数据,本港第二季GDP较上年同期实质增长3.1%,出口表现强劲,本地需求亦有所改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较的话,香港经济表现其实相当不错。

  而且近来不少海外企业和投资者,都看好香港商机而相继落户,例如在日本有160间分店的大国药妆,开拓国际市场的第一站就选在了香港。大国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形容,香港一直是充满活力和多元的市场,并表示香港办事处是大国药妆的地区总部,拓展其在大中华区和东南亚区的业务,未来计划善用香港这个新据点在邻近国家设点,进一步巩固在区内的市场地位。

  看好香港的发展潜力

  此外,今月初由两位国际知名调酒师Lorenzo Antinori和Simone Caporale主理的酒吧亦在苏豪区正式开张;国际知名珠宝品牌ROCK&RIDE日前宣布其香港首店即将开业;台湾地区的凯基银行的香港分行亦于上月21日开始营运,作为其首间海外分行推动海外发展策略。

  不难看见,这些新开张的店舖来自全球各地,业务涉及各行各业,既有大型连锁店,也有中小企形式的规模。香港整体的优势无疑仍具备竞争力,因此才能成为这些海外人士和品牌落户的原因。但与海外企业进驻热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期多间经营多年的老店却先后宣布光荣结业,产生了一种外企想进来,本地企业却做不住的怪现象。

  处于同样环境下,为何传统老店偏偏出现“结业潮”?究其原因,香港传统店舖面对的难题,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产品、服务落后。简单来说,就是同样的产品长年来没有足够的创新,店舖装修过分陈旧,客人连消閒怀旧的心情都没有,再来是服务质素未能与时俱进。就算过去有着众多熟客,但始终无法吸引新客群,尤其是追求新鲜感的年轻消费者。即使现在不时有网红在社交媒体上炒红某怀旧店舖,也往往只在短时间内产生聚群效应,无法将网络影响力更有效维持下去。

  第二,未能跟上消费模式变革。经过疫情洗礼后,全球消费者和游客一方面追求更具便捷性的消费模式,另一方面则追求更具独特性的体验。香港很多店舖的“硬伤”就在于本身价钱不够实惠,但产品质素又未至于“物超所值”,消费者自然把目光放到其他地方,近年来港人北上消费潮和外游热潮,某程度上也是反映本地市民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锐减。

  第三,传承问题。当老字号面对实际经营问题,转型困难未必是最致命的“死因”,更多可能是找不到人接手,与其再花时间烦恼种种问题,不如干脆光荣结业。虽然未必每一间传统老店都是家族生意,但缺乏传统手艺传承人的确是普遍现象。例如吹糖、木雕、竹昇麵、量身定制西装旗袍的裁缝等等,都正面临绝艺问题。

  大量外国店舖抢滩香港,但不少香港特色店舖结业,这种趋势值得注意。但传统店舖应如何寻找出路?

  香港传统老店的最大优势其实还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既然是老店,就会有大量故事可以分享给新一代的消费者。因此经营大方向可由产品本身转为整体消费体验的再创造,利用“故事行销”,用更贴合现代年轻群体的语言诉说品牌的故事,再在此基础上结合科技或流行元素,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才能使其产生情感共鸣。

  本地“老店”需焕新姿

  再者,业界需要创新应变适应新环境是一回事,但特区政府也要予以积极支持,推动其实现转型。比如上文提到的装修问题,动辄翻新整间店舖并不是易事,何况装修需耗费长时间的话,店家也无法做生意,等于先亏数十万以至数百万元进行高风险投资,一般的中小企业就算有意转型也没有足够能力实行。

  政府可以把保育资源适当地用在一些具传统手艺的老字号上,亦应该积极与业界合作,推出技术支援计划,协助店舖采用创新科技,或举办管理与营销课程,提升经营者能力等等。

  香港经济的大趋势无疑是向好的,海外企业的进驻也为市场带来了新机遇,但本地传统店舖在新环境下的困境同样不容忽视,要真正做到转型并不是易事,更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但香港不少老字号都对大风大浪不陌生,只要仍能顺应时势积极求变,想必可能跨过任何风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