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早前发表新一份《香港营商环境报告》,详述香港近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包括招商引资、吸引人才、资金融资等领域的亮丽成绩,体现香港高度国际化的营商及投资环境,具备首屈一指的国际竞争力。在环球经济新格局加速演变下,笔者期望政府可在上市融资、数字经济、人才培育等不同领域推陈出新,不断强化香港的营商环境和竞争力。
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是唯一集国家机遇和国际联系的大都会,具备“八大中心”定位、“内联外通”及高度国际化的优势,长久以来都是中外贸易、金融及文化的重要枢纽,《报告》所列举的经济数据,体现香港营商环境的独特竞争力和吸引力。
笔者在过去一段时间与很多来自海内外的政商界代表交流和接触,相当多企业、品牌对落户香港和来港投资有浓厚兴趣,有内地企业希望透过香港的专业服务和国际化优势“出海”,海外企业则希望利用香港作为跳板开拓内地市场,充分体现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重要角色。
美国滥施所谓“对等关税”,冲击全球经贸格局,加速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笔者也深深感受到,自美国挑起关税战以来,海内外企业希望透过香港“双向跳板”开拓业务、投资融资的兴趣更为明显,体现香港作为海内外企业的“安全港”和“避风港”的关键作用。
因此,笔者建议可从以下数个层面,进一步优化香港的营商和投资环境,更好地把握环球新格局为香港带来的机遇,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
“拆墙松绑”提升市场效率
第一,持续完善上市制度,吸引更多企业来港“挂牌”。笔者认为,上市制度和融资机制未来应循提升市场效率和透明度,及降低上市成本为大方向优化。建议长远可研究“披露为本”作为上市机制,并涵盖更多不同金融产品,尤其以人民币结算的金融产品,以与时并进的金融手段,提升市场效率及较低的上市成本,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规模的企业提供更有效的融资平台,并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同时为上市制度“拆墙松绑”,废除和修订不合时宜的监管条例和程序,着力简化上市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及减低上市费用,提升股票市场的灵活性,把香港融资市场和营商环境“做大做深做阔”。
第二,不断减低企业营商成本,优化营商环境。一方面,继续透过智能化手段,包括尽快推出企业版“智方便”,加快做到“一网通办”,减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的营运成本。另一方面,可由政府高层领导和统筹有关提升公共行政效率的工作,并结合创新科技,把重叠的人手、资源及业务流程作出重整,使公共行政的效率更高,助企业在港营商成本不断降低,把营商环境的竞争力不断优化。
第三,加快构建高质量多元人才库,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笔者认为,香港既要做好培育人才工作,同时吸纳海内外“新血”来港也是相当重要。建议可用好香港专上教育及职专体系,吸引更多非本地生、尤其是“一带一路”学生来港读书,及早为香港人才库注入年轻“新血”。
香港作为国际教育枢纽,可鼓励院校更主动出击与更多中外知名院校合作,开办更多双学位课程、硕士联合课程、或开设学术研究中心和基地,短期可鼓励院校租用市区闲置商厦作校舍及办事处之用,长远协助院校进驻“北都大学教育城”,鼓励更多知名院校以不同形式和规模尽快“落地”香港,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来港读书。近期,笔者也接触到一些设有人才学院的国际大型企业,均对落户香港有兴趣,相关部门也可从这方面着手,推动国际企业和专上院校合作,开办具吸引力和认受性的课程,培育各行业人才。
优化首选“出海”平台功能
第四,支援中小企开拓市场和应对关税战冲击,维护香港优越营商环境。笔者建议,随着政府经营账目恢复平衡,甚至逐步出现盈余的情况下,可持续优化“BUD专项基金”,将把“申请易”金额上限提升至30万元或以下,并将配对方式下调至“政府与企业1:1”,同时继续加强东盟、中东、“一带一路”等市场及内销市场的出口信用保险服务,让中小企开拓新市场。相关部门、法定机构和业界可加强协作和统筹,集众之力携手推动工商业发展。
第五,更好对接内地企业“出海潮”。笔者认为,优化香港作为内地企业首选“出海”平台的重要功能、对接国家高质量“出海”战略,也是强化营商环境的关键。相关部门可主动出击,接触来自不同行业、有“出海”需求的内地企业,将相关企业引进来,透过香港的专业服务“出海”,或与本地企业合作“併船出海”。可善用地方政协、同乡会、联谊会等作为抓手,或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因应对方个别的“出海”需求和痛点,制定更精确和进取的招商引资策略。
笔者认为,香港要不断增强作为国际大都会的魅力,全方位打造多元文化社会,建议相关部门审视香港的英语电视和电台频道的发展方向,做好英语内容的安排及制作,在照顾海外人士接收资讯需要的同时,不断强化本地两文三语环境,助力创造融会更多元文化的环境。
笔者深信,在国家坚定支持和特区政府努力下,香港营商环境及国际竞争力将会不断提升,并在新发展格局下迎来新增长点,为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