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针对汽车、钢铁、铝、铜加征关税之后,美国的芯片关税也来了。8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拟对进口芯片和半导体征收最高100%关税,但豁免在美国设厂的企业。
对于中国而言,这一政策既是挑战,也蕴含机遇。
首先,美国芯片关税会削弱中国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力。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成本陡增,二是市场份额流失。以中芯国际为例,作为全球领先的成熟制程代工厂,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若美国对中芯国际的芯片征收100%关税,其出口至美国的芯片价格将大幅上涨,可能迫使下游客户转向台积电或三星等获得豁免的企业。
美国虽非中国芯片主要出口市场,但美国芯片关税政策也将进一步压缩中国芯片出口空间。此外,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芯片主要集中在高端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领域。
加速国产芯片替代进程
其次,美国芯片关税将加速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去中国化”趋势。近年来,出于地缘政治和供应链安全的考量,部分跨国企业已开始将封测环节产能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和墨西哥。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进一步推动这一趋势。
尽管美国芯片关税政策短期内可能对中国的出口和市场造成冲击,但长期来看,这一政策也可能成为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加速自主创新的重要催化剂。过去几年,中国在半导体设备、材料和设计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但核心技术的突破仍需时间。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迫使美国同时限制对中国出口高端芯片,这将倒逼中国加快国产替代进程,推动更多资源向国产芯片研发倾斜。
2025年上半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金额达到650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日均出口额达36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表明,尽管美国市场占比有限,但中国芯片产业已通过东盟、中东、“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实现了全球化布局。这一趋势显示,中国芯片企业正在通过区域化分工和成本优势,逐步摆脱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中国在半导体设备和材料领域的投入也在持续加大。中微公司的蚀刻机已进入国际先进晶圆厂供应链,长江存储的3D NAND闪存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领域的进步不仅有助于降低中国产业对外依赖,还可能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存储芯片和成熟制程领域,国产替代已初见成效。这种结构性调整不仅降低了中国对美国技术的依赖,也为全球供应链的多元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美国的芯片关税政策成功与否将取决于美国能否在短期内填补本土产能的不足,以及全球企业是否愿意承担更高的成本。这一政策可能带来两方面的深远影响:一方面,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可能削弱其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影响力,迫使更多企业重新评估与美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中国可能借此机会深化与新兴市场的合作,巩固其在中低端芯片领域的市场份额。中国在应对美国贸易限制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经验。此次芯片关税政策将促使中国进一步完善半导体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此外,中国企业还可能通过在海外设厂生产来规避关税壁垒,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寻找突破口。
加强国际合作缓解压力
美国的芯片关税政策无疑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但同时也为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了契机。短期内,中国需要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优化供应链结构、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缓解出口压力;长期来看,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才是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本之策。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中国既需直面挑战,也要抓住机遇,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竞争。值得一提的是,贸易保护主义往往难以持久,而真正决定产业命运的,始终是技术的进步与市场的选择。
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