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读者来稿/创新香港综合文旅产品 打造乡郊特色旅游\瞿佳佳

2025-08-09 05:01:5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作为国际城市旅游枢纽及粤港澳大湾区“一程多站”旅游的示范核心区,未来可进一步深挖海岸线和乡郊旅游资源,融汇香港国际化的旅游特色,打造文体旅新质增长带,建立独具特色的香港文旅品牌。

  近年,香港入境游客增量显著。而入境市场呈现多元新需求,既有消费者市场的细分特点,又有大众偏好的共性趋势,值得香港持续关注。

  一方面,内地游客已成为香港旅游业的核心客源群体。2025年1-6月香港累计接待旅客约2400万人次,其中内地旅客占比达75%。伴随内地游客的旅游模式转变,购物消费已非内地游客来港主要目的。另外,内地乡村旅游焕发活力,如去年广东省接待乡村游客人数达5.1亿人次,带来3798.7亿元人民币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2.5%。香港虽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乡郊旅游资源,但尚未形成体系化的新兴旅游吸引力,针对内地游客偏好的定制化供给存在结构性缺口,需求对接不足。

  另一方面,过夜游客到访的景点,仍集中于维港、迪士尼乐园等近现代人文景观,而融合香港生态生活资源与深度历史文化体验的综合性文旅产品开发相对较少。

  因此,香港除巩固现有优势外,可依托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背景,开发“古今融汇、城乡并举”的体验项目,以吸引对文化深度与生态生活需求更高的增量客群,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城市旅游枢纽的定位。

  研究五个主题品牌

  构建具有国际文化品质的郊野乡村集群,营造香港理想生活范本,可打造五个主题品牌,引导主题旅游产品开发及特色线路设计。

  “宋韵文化+乡村”——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证实,香港在宋代时期是外国船舶进入广州之前的必经之地,为广东和闽浙之间中外商旅的重要枢纽。如今,香港非遗中部分项目仍可追溯至宋代渊源。可深入考据新界乡郊村落内具有宋韵文化渊源的名人事迹、历史传说等,进而引导开发宋韵主题的度假民宿、文创产品、节庆活动等多元业态,为香港塑造独特的历史文化根脉标识。

  “非遗生活+乡村”——可结合文化村落生活习俗,进一步挖掘梳理在地特色非遗样本,引导非遗产品化开发和产业运营,营造原汁原味的香港生活方式场景。以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潮人盂兰胜会、天后诞等节庆为核心载体,兼顾传承与发展,构建乡郊非遗活态发展空间,引导非遗文创开发、品尝非遗美食与制作等运营业态联动发展。

  “影视IP+乡村”——依托香港影视IP的知名度及长效吸引力,精准对接游客打卡消费心理,系统开发乡郊区域影视资源的衍生消费场景,复刻经典影视的怀旧场景,转化热播影视的即时流量,为拍摄进程中的影视作品提供互动体验与先导传播,开发主题路线。

  “郊野公园+乡村”——联动盘活郊野公园及周边关联村落,因地制宜引导培育山地赛事、度假民宿、娱乐文创等多元业态,深化游客的郊野公园体验。

  “特色农业+乡村”——培育更多香港农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高校及科研院所相关科技农业转化,引导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生产场景体验化、生态资源艺术化,推动特色农业生产与农耕体验、生态露营等业态结合,提高特色农业附加值。

  在此基础之上,后期依据资源普查及特色村落布点,连村带轴打造若干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乡郊休闲湾,以轴扩面发展香港农文旅融合新质增长带。

  若要实现以上发展目标,需实行多项保障措施:

  一是多规合一做好基础普查。政府部门可联合不同机构组织,针对香港乡郊农文旅资源进行普查,编制旅游资源分类名录及图集,为开发建设、招商运营提供引导依据。

  二是开展新一轮乡郊振兴。在现有乡郊保育计划及永续乡郊的推进过程中,选取特色乡村试点,以运营为导向编制《香港农文旅融合新质增长带及特色乡村开发运营专项规划》,盘点农业用地、可建设用地及运营空间,明确开发边界、发展方向及品牌定位,评估产业运营潜力,梳理业态准入清单,出台市场引导策略,优化基础设施。

  串联内地城市强化区域协作

  三是深化人才支持体系。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人才招募与理念推广,出台相应鼓励政策。并用市场化手段招募人才推动振兴乡郊经济。

  四是构建目的地线上系统。整合数字资源,构建统一服务平台,开发覆盖乡郊文旅全要素的一站式在线平台。更可串联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旅游线路及产品,强化区域协作,切实推动香港建设成为“一程多站”旅游示范核心区及国际城市旅游枢纽。

  五是强化品牌营销。乡郊农文旅品牌营销需精准聚焦内地游客、国际游客的偏好,应在品牌识别系统、宣传口号、旅游项目命名等关键环节,充分考量内地游客、国际游客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与情感诉求,注入文化亲切感,提升吸引力与辨识度。

  杭州星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