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会内外/应急防灾能力提升 乡郊应对仍须细化\陈克勤

2025-08-11 05:02: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近日连场暴雨,天文台在八日内四度发出黑色暴雨警告,其中一次持续逾十一小时,创下纪录。长时间的暴雨亦造成多处水浸,但整体而言,政府在市区的应对及善后工作较以往及时,这与政府近年持续提升应急防灾能力密不可分。同时,在新界部分乡郊地区,部分村落仍因水浸而受困,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政府继续推进香港整体防灾工作的同时,亦需进一步细化应急部署,确保资源更精准、更及时地协助受影响市民。

  过去数年,香港经历多次严重水浸,政府从中汲取经验,逐步完善应急机制。以市区为例,过往容易出现水浸的地点,如黄大仙、观塘等地,在今次长时间暴雨期间并未出现严重灾情,亦在出现水浸后快速处理。这些变化足见政府的预防工作取得成效。目前,政府主要透过超前部署和排查,结合科技手段,加强短期防灾能力。渠务署定期检查及维修排水系统,确保渠道畅通;同时,相关部门利用人工智能预测水浸风险,并在各区安装超过300个“内涝监测器”,实时监察各区的积水深度,收集数据后由人工智能分析,协助评估水浸范围,及早采取应变措施。

  然而,乡郊地区的情况则较为复杂。这些地区面积广阔,人口密度低,政府难以像市区般集中资源进行大规模防灾工程。笔者近日走访大埔、沙田等地,发现部分村落水浸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雨吹落的树叶及垃圾等杂物堵塞渠道,导致村落的主要排水渠不畅。这些堵塞物往往集中在渠道入口或雨水口,短时间内足以令水流倒灌,威胁沿岸的村民。有见及此,政府需针对乡郊地区的特点,制定更灵活的应对策略。

  事实上,政府已开始在相关地区采取行动。例如在沙田及大埔,当局正兴建新的雨水蓄水系统,透过地下蓄水池暂时储存暴雨期间的过量雨水,减轻下游排水压力,长远提升区域抗洪能力。然而,上述工程据政府预计,还需数年才能完工,短期内难以见效。因此,政府可考虑引入更小型、灵活的科技设备,在灾害发生时快速疏通渠道,保障村民安全。例如,可研究引入便携式渠道清理机械人,或配备更多的高压水枪,在暴雨期间与地区组织协力帮助村落清理堵塞物。此外,可与村委会合作,建立更加及时的预警机制,协助其在暴雨前预先清理高风险区域的渠道,减少堵塞机会。

  特区政府在应对暴雨水浸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市区的防灾能力明显提升。然而,乡郊地区的情况仍需更多关注。政府应在既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应急部署,针对乡郊地区的特点,结合科技与社区力量,确保资源更精准地协助受影响市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城防灾”,保障每一位市民的安全。

  民建联主席、立法会议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