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香港与深圳共绘双城夏日经济盛景。从香港启德体育园的国际盛事到深圳的夜市灯火;从跨城追星潮到跨境文旅新业态,香港“盛事经济”与深圳“夜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是两城消费市场的狂欢,更是港深互动发展、双向奔赴的生动写照。
香港的“盛事经济”以国际级活动为支点,撬动跨城消费的流量效应。启德体育园自2025年3月启用后,迅速成为全球瞩目的文化体育地标。截至6月中,世界桌球大奖赛、香港国际七人橄榄球赛、五月天香港演唱会等国际体育活动和大型演唱会,累计吸引超过59万人次入场,其中超半数观众来自内地及海外,这些盛事不仅直接带来34亿港元的消费额,更通过“消费外溢”效应带动深圳的夜间经济。
深圳的“夜经济”早已超越单纯的购物模式,成为吸引港人北上消费的核心引擎。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深圳夜间消费指数位列全国第三,同比翻倍增长,其中24%的夜间消费人群来自香港,同比扩大6个百分点,且18岁至35岁的年轻港人占比超七成。这一趋势背后,是生活方式的趋同与需求的升级。深圳通过打造“放松、文化、社交”为主题的夜间消费场景,从盐田社区夜市文化街区到福田不同商场推出各种针对港人的消费优惠,不仅满足了港人对高性价比商品的追求,更通过多元化的体验场景(如夜游、夜娱、夜市)吸引他们停留更长时间、释放更多消费潜力,例如深圳宝安区乐翻夜市,通过AI科技赋能,将流动摊贩转化为规范经营的夜市经济样本,这种“烟火气”与“科技範”的结合,既保留了城市的生活温度,又为夜经济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居民跨境消费已常态化
港深“盛事+夜经济”的组合拳,正在重构港深口岸的运行逻辑。作为港深唯一24小时开放的陆路口岸,皇岗口岸的夜间客流较2024年增长18%,其中内地居民和港澳居民同比分别增长25%、14%。值得一提的是,从口岸高峰时段的延长与查验量的攀升,亦可感受到口岸“超负荷运转”并非偶然,而是港深“一小时生活圈”完善的必然结果。当港人通过皇岗口岸夜游深圳湾、参与福田夜市活动,当深圳居民经由莲塘口岸赴港观看红磡体育馆的演唱会,口岸已不再是单纯的通关节点,而是承载生活方式变革的枢纽。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皇岗口岸出入境人员超过3800万人次,车辆逾235万辆次,同比分别增长10%、15%;莲塘口岸出入境人员突破1500万人次,同比增长21.3%。这些数字说明,港深两地居民的跨境消费已经常态化。
港深经济的双向奔赴,也折射出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成果,书写出新时代的港深“双城记”叙事。从政策层面看,香港的“盛事经济”与深圳的“夜经济”叠加双赢,更和深圳“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形成互补。香港以国际赛事和演出反哺深圳的夜间经济,深圳则通过打造示范街区、优化消费场景吸引港人。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同效应,在暑期达到高潮。数据显示,罗湖口岸7月日均出入境人数达14万人次,周末单日近20万人次,其中近七成来自香港;而启德体育园的活动则为深圳夜市带来“外溢红利”,间接推动皇岗口岸设计流量的3倍车流和2.3倍人流。这种“以活动引流、以场景留人”的模式,正在成为大湾区城市合作的新范式。
港深夏季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超级城市群”崛起的缩影。当“盛事经济”与“夜经济”共同构成大湾区的消费新引擎,港深居民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乃至产业布局都在悄然调整。
催生两地互动新业态
具体看,港人北上消费从单纯购物扩展至文化艺术、医疗健康等高端领域,而深圳企业则通过“港人专属优惠”和“港深文化月”等活动深化市场渗透。这种双向奔赴不仅提升了跨境消费的规模和质量,更在无形中推动了港深规则衔接与制度融合。
不过,当前港深经济的互动仍以消费为主导,如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产能?如何在“盛事经济”与“夜经济”的基础上培育更多产业协同?催生更多“双城记”内涵能级的新业态。譬如,将香港的演艺资源与深圳的科技优势联动开发“AI+文旅”新业态,再如将启德体育园的赛事IP与深圳的制造业结合,孵化更多“文体商旅”融合项目,从而书写港深发展新前景。
这个夏季,港深“盛事经济”与“夜经济”叠加成就让人眼前一亮的夏季经济盛景。随着深港“一小时生活圈”的进一步完善、港深规则衔接的深化,这场夏季经济的狂欢或将演化为全年无休的繁荣图景,而港深相向奔赴的“双城记”故事,不仅成为大湾区城市融合的范本,也为全国区域经济联动、城市群文旅消费升级提供了经验。
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