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招商引资工作再传来好消息,截至今年7月底,香港共有超过150万间注册本地公司及超过1.5万间注册非本地公司,两项数字再创历史新高;引进办不久更将公布第五批共十多家的重点企业,料总引进企业数量在3年内达约100家。种种数据显示,香港“内联外通”优势正得到不断强化,在如今的良好发展局面下,香港更不能放慢步伐,必须乘势而上开拓新市场,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缔造能持续吸引全球资金的营商环境。
香港招商引资的关键,由始至终在于如何发挥“内联外通”优势。今年5月,行政长官李家超率领香港和内地企业代表团访问卡塔尔和科威特,首次邀请20多位内地企业代表共同参与,共达成59项合作备忘录和协议。有份参与的内地人工智能公司西井科技,去年2月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计划5年内投入3亿元,创造约500个就业职位;今年7月,西井科技与香港国际机场签约,引入无人驾驶牵引车,为机场行李及货物流转提供服务。另外,新加坡亲子游乐品牌Kiztopia亦于2022年在香港开设首间海外旗舰店,至今已扩展至4间分店,并计划再开两间。
这些都是香港积极推动“引进来、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也说明香港作为双向平台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不但没有随时间而削弱,反而在新形势下得到增强。现在香港推动本地和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方式,不应再是以往单纯的商业业务对接,而是要从整体制度的更高层级协助企业了解当地规划、扶持力度和合作政策。例如上述的中东访问团,便是近年特区政府积极开拓中东、东盟等新兴市场带来的附加优势,令香港不再一个单纯的第三方中介人,而是升级成一个直接促成多方合作的大型国际平台。
聚焦高增值供应链服务
随着全球贸易格局和地缘政治不断变化,部分供应链正向全球南方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迁移,内地企业也要因应美国挑起关税战,需在部署其供应链布局方面作出应对。据统计,现时单是珠三角和长三角便有5万多家中型生产企业,就有不少涉及海外业务,并且都有把部分制造工序“走出去”的需要。香港凭借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国际级一流的专业服务,加上“近水楼台”,自然是这些企业管理离岸贸易和供应链的国际或区域总部的首选。
另一方面,海外企业由于全球供应链重塑,也同样不得不把目光放在美国以外的新市场,其中中国市场消费潜力庞大,受到海外企业的重视,香港作为中国最国际化和开放的城市,也当仁不让成为这些企业最优先考虑的“试水跳板”。比如Kiztopia已表明将香港视为进军内地的起步点,期望能利用香港对大湾区内地城市的辐射影响力,计划进一步在内地扩张。特区政府之前已经强调要构建香港成为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其中更应聚焦在高增值供应链服务机制上,为海内外企业提供一站式专业咨询服务,并有效善用手上不同机构和部门的资源和网络,举办以跨国供应链为主题的活动,主动接触更多不同企业,进行投资推广工作。
但在发挥优势的同时,香港也要清楚认识到当前的挑战。一方面香港作为一个细小而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对外围环境的变化极度敏感,任何不稳定因素都可能影响资金流向和市场拓展的方向。虽然香港凭着稳定的营商环境成为了全球资金“避风港”,但国际局势息瞬万变,香港绝不能有“皇帝女唔忧嫁”的心态。
刺激私人市场投资潜力
另一方面则来自本地经济转型速度缓慢。虽然特区政府积极吸引外来资金和前沿科技企业落户香港,但在本地产业来看,不少企业仍然面对转型困难。如果只是着重吸引外资,而未能连带推动本地产业升级,那麽经济转型将动能不足。香港需要更多新服务和新产品,并要积极结合线上线下创新营销,才能应对发展环境的快速变化。未来可从几个方向入手:
首先是主动牵头协助本地企业开发新兴市场。之前中东访问团是一次宝贵的成功经验,因为这证明了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不仅是连接不同地方企业的桥梁,更可以直接联系不同地方企业与政府层面的合作。这项经验也可以套用到本地企业身上,现时香港不少中小企都有转型或扩展市场的想法,但由于缺乏相应资源和网络,或者欠缺政策支持而未能成事。政府可扮演牵头角色,利用各种专项基金和出口营销基金,支持本地企业在全球开拓新市场的需要。
其次,要把创科成果落到实处,鼓励更多成果转化场景。既然香港有一流的大学、顶尖的科研团队、对外的联系网络,可推动海内外企业与本地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强化“政、产、学、研、投”合作。例如香港理工大学上月便与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共同成立联合实验室,推动大豆功能性食品研究及可持续农业技术转化,结合企业上游业务与本地科研能力,为本地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实有大量空间刺激私人市场的投资潜力,加上未来北部都会区和北都大学城等新基建落成,香港绝对有资源和能力形成新的产业供应链,提升本地企业竞争力。
正如李家超所强调,香港招商引资步伐不会停,“只会越走越稳、越快”。香港的“内联外通”优势正得到世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只有抓紧这个时代机遇,香港必能实现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