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跟随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团前往新疆考察,到访乌鲁木齐、喀什、伊犁、石河子等地。此行旨在深入探寻新疆发展现状,汲取成功经验,挖掘港疆两地多方面合作潜力,促进两地共同发展。短短八天行程,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各民族融洽团结、齐心奋斗的精神,以及天山南北大自然的魅力,都令人留下深刻难忘印象。
新疆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交界邻国最多、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区。民族构成丰富,主要包括13个世居民族,其中维吾尔族人口占比最高。新疆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和“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关键节点。
正如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小江在会见代表团一行时提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疆工作、情系新疆各族人民,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赋予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五大战略定位”,引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历史性成就,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以“军垦精神”建设祖国
考察行程中,不论是到访现代化工厂、科技创新企业,还是大学校园,不论是探访开发区、边境贸易口岸、街道社区、居民供水设施,都能感受到这里特有的融洽与和谐。新疆各族群众以国家一体的高度认同、文化熔炉的创新活力、命运与共的精神纽带,齐心协力,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边疆。
在石河子市的所见所闻最令我感动。石河子是新疆的直辖县级市,是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共和国军垦第一城”。这里原为戈壁荒滩,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后改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进驻此地,拉开屯垦戍边序幕。部队官兵在王震将军带领下,就地转业成为生产建设兵团一员,以“不与民争利”为原则,住“地窝子”,自制工具“坎土曼”,开荒造田、兴办工业,将荒漠变为绿洲。197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市,成为兵团首座建制城市。
城区北边,有一个军垦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其中军垦文物4000件,每一件都留有艰苦岁月的痕迹,都有一段感人的奋斗故事。军垦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有296块补丁的军大衣,折射屯垦戍边历史,彰显军垦精神。这种精神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核心,体现在三代兵团人的奋斗中。如今,这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疆的建设发展,能有如此巨大的变迁和成就,无疑是几代人艰苦卓绝付出换来的,是各族人民和谐共处,团结奋斗的结晶。站在军垦农场的棉花田间,尚未到收获季节,望着一片片茂密的绿色绵延伸展,连接着远远的山峦,不禁心潮澎湃。
石河子也是新疆主要的棉花产区,丰富的棉花资源,使这里纺织业发达,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棉纺织名城”美誉。当地盛产优质细绒棉、中长绒棉和彩色棉,去年石河子棉花种植面积326.14万亩,皮棉产量57.03万吨,同比增长10.4%,还率先在兵团建成棉花全程机械化示范区。这些年大量引进国内外资金和先进纺织企业,成为中西部地区装备水平最好、规模最大的棉纺织产业基地。
可以说,在棉花种植和纺织业兴盛方面,石河子正是新疆的一个缩影。国家统计局去年底公布的全国棉花产量数据显示,2024年新疆棉花总产量达到568.6万吨,占全国产棉量约93%。有分析指出,新疆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以上,机采率亦突破90%。
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
新疆和香港,在地理位置与历史演进发展上,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但在强国建设上,却有着诸多共通之处,都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分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陆路和海路节点,都追求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港疆深化交流合作,必将有助于两地高质量发展,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开创两地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就教育而言,新疆传统文化传承和多元文化融合的经验,有益于香港文化多元包容社会的教育发展;新疆建设发展的现实和“军垦精神”,恰恰亦是香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生动素材。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教联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