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中美双方发布《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继续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90天,同时保留按该行政令规定对商品加征的剩余10%的关税。这既是双方几轮经贸会谈达成的务实成果,也折射出中美两强博弈的实力逻辑。相比欧盟、日本等经济体对美国的“跪服”,以及印度虽然强势但被美国轻视,中国不仅展现了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坚定立场,更彰显中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下,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话语权持续提升。
表面看,关税延期是双方对经济现实与政治压力的共同回应。美国通胀率持续高企,7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按年升2.7%,而中国对美出口企业面临供应链成本攀升的困境。布鲁金斯学会测算显示,暂停24%关税可使美国CPI降低0.3%-0.5%,为美联储利率政策调整创造空间;同时,特朗普政府需在2025年国会中期选举前平衡农业集团与科技企业的利益诉求。
对中国而言,两国关税休战90天提供了中国供应链调整与技术突围的缓冲空间,例如可以利用窗口期强化供应链韧性,完成稀土出口管制落地,并推动光伏产能转向东盟等新兴市场。技术替代方面,英伟达H20芯片对华解禁后,阿里千问3模型登顶全球开源推理性能榜首,寒武纪芯片营收激增42倍,突破了美国的芯片封锁,削弱了美国断供威慑。此外,上半年中国对东盟、非洲出口增速分别达到12.7%与18.3%,成功对冲对美贸易下滑缺口。
规则体系主导权的争夺
事实上,美国对华关税战是得不偿失。自2018年贸易战以来,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综合税率一度高达145%,但中国对美出口额仅下降12%,而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承担了超过4400美元/家庭的额外成本。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手段,迫使美国从对华“极限施压”转向“有限克制”。
当然,中美双方的妥协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激烈博弈。双方保留的10%关税充分暴露了双方的结构性分歧。美国试图通过技术遏制中国产业升级;而中国则以稀土管制、市场准入等手段维护产业链安全。正因为如此,中国在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中坚持将稀土出口管制与美方解除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制裁挂钩,凸显“以资源换技术”的谈判策略。这种“精准打击”的策略设计,标志着国际贸易争端已从单纯的经济摩擦,升级为规则体系与价值链主导权的争夺。
在美国挑起的全球贸易战中,美国唯独向中国暂时妥协,主要原因是中国拥有其他经济体不具备的硬核实力。
一方面,中国的经济韧性不仅体现在贸易数据上,更根植于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2025年二季度,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贡献率达52%,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产业出口持续增长,其中出口到“一带一路”国家汽车商品累计金额达到639.9亿美元,同比增长12.1%,有效对冲了对美贸易下滑的影响。通过“双循环”战略强化内需,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30%,任何试图“脱钩”的政策都将面临高昂成本。
另一方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将贸易伙伴拓展至152个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的区域贸易额占比提升至35%,分散了单一市场风险。这种韧性源于中国对全球产业链的深度嵌入与技术自主化进程的加速。
“休战”背后的美国算计
未来90天,中美还会继续展开经贸会谈,前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首先是中美双方延续“冻结现状”模式,美国加速与欧盟、日韩达成芯片出口管制协议,中国则深化与金砖国家在稀土、锂资源领域的合作。但结构性突破的可能性亦不容忽视,例如围绕AI伦理规则、碳关税机制展开磋商,将竞争纳入多边框架。若美方在窗口期后重启高关税施压,中国可能采取稀土出口配额制、关键原材料出口管制等反制措施,引发全球供应链二次震荡。
当然,美国对华依然采取多手段并用的遏制策略,特别是在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达成贸易协议后,会集中力量针对中国。特朗普将于8月15日在阿拉斯加会晤俄罗斯总统普京,会晤除了讨论俄乌冲突外,也有分析认为,特朗普会借机拉俄制华。可见,中美关税休战只是暂时的,中美博弈则是长期化。
然而,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工具也许能够压服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但对中国无效。因为美国用单一霸权重塑全球经济规则时,中国正通过区域合作与技术标准制定增强话语权。譬如,中国在RCEP框架下加强与东盟在数字治理方面的合作,金砖国家扩容至45国后探索大宗商品本币结算体系等战略,这些努力都将改变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秩序。
中美关税休战既非对抗的终结,亦非妥协的终点,而是大国博弈的新起点。中国以制度性开放应对保护主义、以技术创新突破封锁围堵,展现的不仅是经济韧性,更是对全球多边主义的坚定捍卫。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力量不仅成为全球对抗单边主义的关键力量,而且正为世界贸易注入确定性和新活力。
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