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青评后浪/创新通关模式 便利人员往来\纪纬纹

2025-08-14 05:02: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每逢周末与节日,各连接香港与深圳的口岸总会出现出入境旅客“打蛇饼”的现象;在刚过去的周六周日,各管制站出入境总人次再创疫后新高,其中落马洲支线、深圳湾和香园围口岸的出入人次均创口岸开通以来的最高纪录。

  尽管两地政府已作出人潮预判和疏导等优化措施,但仍难以根除问题症结。此现象实则揭示了一个现象:粤港澳通关模式仍囿于“管控为主”的传统,未能配合大湾区深度融合的需求。过往实施严格管控措施,主要基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差距,防范因两地薪资与物价的差距而产生的黑工、水货等问题。加之香港作为小型经济体承载力有限,需透过签注调节来港人流。但到今天,内地与香港的发展格局与关系已发生质的变化。

  现行模式制约口岸处理能力

  一是经济基本面根本性重塑,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均收入差距显著缩少;且内地旅客的旅游模式亦从疫情前的“购物导向”转向疫情后的“体验优先”,更多旅客走进社区的角落、深度探索与体验香港的独特文化与生活方式。

  二是区域协同发展改变了传统跨境流动的观念。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高频跨境流动已成为湾区城市的内在要求,更渐变为不少香港市民的生活日常:平日经莲塘口岸到深圳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