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国际大都会,但位处香港东北一隅的沙头角禁区则仿佛停留在昔日的农耕社会,与繁华绝缘。何时全面开放禁区一直是城中关心的热门话题。趁着昨日是全国生态日,有立法会议员就活化沙头角、全面开放禁区提出多项建议,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对发展边区的关注,值得特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考虑。
香港与深圳接壤地带的禁区是历史产物,人为的阻隔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随着香港于1997年回归祖国,相关做法已不合时宜。自2008年起,特区政府就着手开放禁区,陆续释放出2400公顷的土地。剩下的400公顷禁区之所以暂时保留,主要是出于两项现实的考虑:一是防范跨境走私、偷渡等保安需要;二是交通等基建配套不足,难以容纳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
全面开放禁区不仅是大势所趋,亦已纳入了特区政府的长远发展版图。特区政府年前发表“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建议将香港东北部发展为“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涵盖了现有的沙头角禁区及中英街一带。另一方面,特区政府正就沙头角口岸重建计划展开研究,最快今年内公布方案。重建后的沙头角口岸将成为纯旅检口岸,取消货检功能以配合落实跨境货运“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布局,并且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提升旅客过关效率。
沙头角口岸正式启用之日,就是全面开放禁区时机成熟之时。在此之前,需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夫,这包括拓宽沙头角公路及引入绿色运输系统,改善区内交通配套;重建沙头角区内码头、巴士站等公共设施,优化营商环境;简化“禁区纸”发放模式,便利游客“团进团出”;将邻近的吉澳、鸭洲、荔枝窝等地纳入“离岛游”计划,打造更有吸引力的旅游路线等。
全面开放“禁区”、发展沙头角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应有之义。由于涉及跨境建设,与深圳方面的协作配合也要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