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8月15日,日皇裕仁发表“终战诏书”,这份措辞暧昧的“诏书”,没有对日本侵略行为表现出丝毫悔意,给日本套上了历史原罪的枷锁。
80年后的8月15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向靖国神社供奉“玉串料”(祭祀费),多名内阁成员和执政自民党成员亲身前往参拜,他们选择的是一条与裕仁相似的投机路径。供奉了14名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已成为日本右翼势力的精神图腾。政客们以“自费参拜”“供奉祭品”为幌子,实则通过这种仪式化的政治表演,向右翼保守实力传递效忠“军国主义”的信号。
军国主义仍然阴魂不散
因此,80年前的“终战诏书”不仅成为日本右翼势力扭曲历史记忆的起点,更与日本政客的“拜鬼”行为形成历史呼应。从裕仁的“诏书”到石破茂供奉的“玉串料”,日本政府始终在历史认知问题上徘徊于逃避与粉饰之间,这种对侵略罪行的系统性否认,不仅是对历史正义的践踏,更是对亚洲受害国人民情感造成二次伤害。
讽刺的是,日本官方史书一直将“终战诏书”视为“天皇促成和平”的功绩。反而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军战列舰上签署《降伏文书》(投降书)的内容却秘而不宣,从未在日本国内公开展示。这种选择性历史叙事,使得日本社会长期浸染于“受害者”而非“加害者”的集体记忆中,为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提供了温床。
80年过去,日本政府始终在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即用程序性妥协替代实质性反省,以象征性姿态掩盖根本性罪责。这种逻辑的根源,既是“终战诏书”的历史原罪的折射,也体现日本对所谓“正常国家”的畸形追求:既想摆脱战后体制束缚,又不愿承担历史罪责;既渴望国际认同,又拒绝正视侵略历史。
在此分裂的逻辑下,日本一方面对侵略历史进行美化和修正,如教科书删除有关“慰安妇”的内容、修改“侵略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显示,日本历史教材涉及战争罪行的篇幅不足德国教材的五分之一,而日本民众对侵略历史的认知断层,直接导致中韩等受害国,78%受访民众认为日本从未就侵略罪行展现道歉的诚意。另一方面,日本防卫预算连年攀升、西南诸岛军事化部署加速,与其宣称的“和平发展道路”形成鲜明反差,暴露出军国主义仍然阴魂不散。
面对这样的日本,国际社会应持续敦促日方正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约束,停止美化侵略的教科书篡改,严惩参拜靖国神社等伤害受害国感情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亚洲各国需加强历史研究与教育合作,用铁证戳穿日本右翼的谎言。中国近年推动的“抗战记忆工程”、韩国设立的“慰安妇纪念日”,都是构建区域历史正义的重要实践。
日本要想成为正常国家,必须深刻反省历史。对于日本民众而言,既要走出认知迷雾更需要直面历史真相。对于日本政客而言,亚洲邻国不指望日本首相能像德国前总理勃兰特般向邻国下跪道歉,但起码可以不去靖国神社“拜鬼”不供奉祭品,向亚洲邻国表达真诚的歉意。
以史为鉴才能开辟未来
正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表示,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国际文件明确了日本的战争责任,要求日本把从中国所窃取的领土包括台湾归还中国。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容挑战的胜利成果,也是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时至今日,日本一些势力仍然试图美化侵略、否认侵略、歪曲历史、篡改历史,甚至为当年的战争罪犯翻案招魂,这一行径令人不齿,也是自取其辱,是对联合国宪章的挑战,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对人类良知的挑战,也是对所有战胜国人民的挑战。只有正视历史,才能获得尊重;只有以史为鉴,才能开辟未来;只有前事不忘,才能防止再误入歧途。
日本只有摒弃错误史观,开展全民战争反思教育,才能卸下历史原罪的枷锁,真正成为受国际社会尊重的“正常国家”。
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