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会内外/公屋长者屡揭孤逝 护老力量亟待加强\黄 国

2025-08-16 05:02:0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现时房委会公屋约有20万户独老或双老长者,而根据《2021年人口普查》,公屋独居长者超过12万人。长者应得到额外的照顾和关怀,惟接连有长者在公屋内身故直至化为骇骨才被发现,揭示房署人员多次联络不果,却迟迟未采取进一步行动。当局应为跟进失联个案注入灵活性,完善部门间的沟通机制,加强应用科技,并结合社区关爱力量,务求尽早发现异常,尽可能挽救人命。

  据传媒统计,2013年至今至少发生7宗独居者倒毙单位腐烂见骨,甚至化为骸骨的事件,包括今年5月及8月的两宗个案,即2013至2024共12年间,年均揭发0.4宗,今年首8个月则已揭发2宗。笔者月前透过立法会书面质询,向政府索取过去10年房署、社署人员在进行家访、执行收回单位工作或跟进福利服务事宜时,发现公屋单位死亡个案的数字,惟当局表示没有备存,只透露10年来“自然身故”总数约为5600宗,某程度显示并未将长时间未发现的身故个案视作特殊,令人质疑曾否深入检讨寻找失联住户的流程。

  以早前揭发的葵盛东邨个案为例,房署去年10月向78岁独居综援老妇发出“居住情况申报表”,惟一直未见交回申报表。房署今年6月30日发出迁出通知书,7月31日终止租约,8月6日破门入屋,才发现老妇遗体已化成骸骨。房署其后表示,曾多次尝试联络老妇,包括致电、不同时段家访、发出通知书、联络社署及住户亲属等,“始终未能及早发现不幸事件”,又称职员每次到访单位门外均无嗅到异味,亦未曾接获异味投诉。

  多方评估果断采取行动

  基于法律也基于尊重,当然不可轻率进入住户单位,但当一名独居长者长时间失联,除了单位有否传出异味,实应作出更多方面评估,采取更果断行动,才能体现人文关怀。在一般情况下,警员亦不可随便进入市民住所,但当怀疑市民生命安全受威胁,有“合理性”和“紧急性”,行动便具有“凌驾性”。放诸以上个案,住户长时间失联,社署、住户亲属亦未能提供线索或协助,不难想像可能是在单位内出事,房署在更早时间开锁入屋有其充分理据,申请手令可释除法律忧虑。

  上述个案也揭露了一个漏洞,就是社署代公屋综援户交租,这便民之举可能衍生“住户出事但交租正常”的假象,房署失去因追租而更早揭发住户身故的可能。笔者并非要质疑代交租的安排,而是希望有关部门时刻保持警惕:公屋综援户不存在欠租,他们少一项“出事”的佐证,因此要加倍留意其他指标,例如水电用量。房屋局早前表示,对于公屋长者,若长时间未能取得联络,会着保安员留意住户进出,以及记录水电用量等,这是妥善的做法。然而,有记者事后重返葵盛东邨事发楼层,发现水錶箱上锁,未能查看读数。希望大政策能够切实落到屋邨管理细节上,真正发挥效用。还有一点,在发现老妇身故后,警员即日与死者两子取得联络,虽然其后得知两人已移居外地,亦与死者关系较疏离,但若房署早些寻求警方协助或入境处通报出入境资料,定能更早确定死者并非离港失联。

  加强科技应用和邻里支援

  以上建议只能协助尽早发现身故个案,若要增加挽回人命的可能,则有赖更及时的援助,应用科技加强保障是必由之路。房署今年4月起在观塘云汉邨及何文田常乐邨试行“物联网长者住户大门开关讯息系统”计划,为50名长者租户安装大门感应器,住户超过一段时间没开门,系统会以短讯通知指定联络人。

  工联会早前亦与煤气公司合作,推出“燃点生活护联网”计划,透过工联会网络找出高风险长者,为他们安装智能煤气錶,如连续两天没有录得用气纪录,会发出短讯提醒照顾者。笔者支持推广大门感应器及水电煤錶全面智能化,配合社会力量,精准找出有需要家庭。除长者户外,独居或有需要家庭未来都应该纳入保障。

  家属理应是关怀长者的责任人,但无亲人、无朋友的孤寡老人并不罕见,而每个家庭的情况亦不同,有伴侣、有子女亦不等于有人照料,这是社会现实。因此,期望“关爱队支援长者及照顾者计划”可扩展服务,联同物管及保安公司建立住户自愿参与的“讯息报平安”制度。笔者认为亦可参考社署“邻里支援幼儿照顾计划”,委聘经培训的同邨街坊担任“关怀大使”,给予服务奖励金,令“讯息报平安”制度做到以单一屋邨甚至单栋楼宇为单位。

  现时,物管及保安公司在竞标时,若能提供关怀住户的有效建议,会获得额外分数,增加中标机会。希望“关怀住户”可成为中标的更重要条件,让公共屋邨的物管及保安服务精益求精,提供更多关怀和安全感。

  工联会理事长、立法会议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