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尺土寸金,不少店舖将货品、用具、宣传灯箱等摆放在店舖门口的公众地方,以求利益最大化,对行人和交通构成不便,亦导致卫生问题。《2024年公众卫生及市政(修订)条例》昨日正式生效,食环署加强执法,这对于有效处理阻街乱象提供了法律依据。
店舖阻街本来是个简单问题,不难处理,但由于长期以来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结果简单问题复杂化,成为香港市政顽疾之一。阻街问题牵涉多个政府部门,各部门根据不同法例行使职权,职权划分过细导致处理问题费时失事。
例如食环署一般负责阻街检控,但若涉及违例构筑物或霸占官地,则需转介至其他部门,造成互相扯皮、推诿责任的现象。为了处理一宗阻街投诉,往往需要警方、食环署、地政署、民政署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浩浩荡荡,看似“大阵仗”,实则劳民伤财,效率低下。
执法不力,罚则过轻,一些商家成为“惯犯”,形成了“罚款当成本”的经营模式。申诉专员公署的调查显示,2021年阻街个案共17373宗,其中重犯个案占76%,涉及1760名惯犯,即每名惯犯平均违例7.5次。申诉专员公署指出,阻街的检控个案平均罚款1000元、定额罚款1500元的阻吓力不足,建议加重刑罚。
新一届特区政府上任后,勇于直面困难,修例对症下药。首先是明确责任主体,食环署可在毋须其他部门协助下独立处理阻街问题,责任清晰到位。其次是加重罚则,提高了阻街定额罚款。对于短时间内重犯者,食环署可发出多个定额罚款单。一旦被法庭定罪,最高罚款25000元及监禁三个月。店家的违规成本明显加重,阻吓力自然大增。
过去几年来,从处理冷气机滴水、卫生黑点、鼠患,再到应对阻街等问题,雷厉风行,体现了有效排解民生忧难的施政理念。当然,政策要落实到位,仍需各方配合支持,全面提升地区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