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将抗战精神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综合中央公开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抗战精神内涵主要有四个元素:家国情怀;民族气节;合作精神;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
香港抗战精神内涵既包含上述共性,更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自觉的国际视野。香港抗战从一开始就与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紧密相连,呈现中英、中美、国共“三国四方”的合作格局。其二是相忍为国、顾全大局的胸怀。作为香港抗战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以灵活手段团结了一切抗战力量,日军投降后,在港中共部队曾经协助维护治安,其后亦顾全大局撤出香港,北上创建新中国,并为“一国两制”留下空间。
因势利导激发青年爱国精神
香港抗战精神的形成有其历史文化因素:宋末文天祥就在珠江口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岭南文化的包容与坚韧,为香港在逆境中前行提供底气。自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以来,香港是中国革命思想温床,他们倡导的民族大义与担当精神深刻影响香港人文风貌和社会取向。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献身精神与组织力,是抗战力量团结的底层保障;而中外文化多元交融这一香港最大特色,也让抗战各方在面对共同敌人时能找到共通语言,增强合作的互适性与黏合力。
这些历史文化因素凝聚成了香港抗战精神的核心“同舟共济”,“同舟共济”体现了大家坐在一条船上,利益相关,命运与共,只能团结,韧性拚搏,灵活应变,其中舵手的作用极其重要。抗战凭“同舟共济”战胜侵略者,七八十年代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改革开放中为祖国作出特殊贡献,凭的也是“同舟共济”。未来风高浪急,仍需“同舟共济”渡过险关,为国家大战略立新功。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香港要宣传国家抗战精神共性,更要以个性补充共性,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因为个性化宣传更易拉近与受众距离,被当下青少年接受。同时才能把香港本来就有的民族文化底蕴,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出来,因势利导,发扬光大。
不久前,我们做过两项调查。一项是面对爱国社团,对象较年长、教育程度高且久居香港。收回四百多份问卷,样本对抗日历史,尤其本土抗战历史仍属认知薄弱。在6道香港抗战常识题中,36.3%受访者仅能答对两道以下,仅9.1%能答对五到六道。近七成受访者知道“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但仅约四成知道东江纵队与港九大队。近三成受访者未听过亲朋好友或老师讲述抗战经历,另三成听过但印象不深,仅37.8%表示抗战给其留下深刻印象。
另一项是对参加我们乌蛟腾抗战历史文化营活动的中小学生,收回782份问卷中,44%受访学生明确表示没有人生楷模,51人填写了楷模名字。调查显示,受访学生更重视当前满足与快乐,不愿为未来牺牲当前享乐,如“保护个人利益重于保障公众利益”题,非常同意和颇为同意者合计50.6%;“享受当下比着眼未来更重要”题,非常同意和颇为同意者合计55.9%。而抗战历史教育及英雄感召正是针对这些价值取向的良药。
建立“接地气”的历史教育
香港既缺乏课堂上生动讲述抗战历史的教师,公共传媒缺少传播,抗战历史教育体验场所更稀缺,直观学习资源不足,希望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中,政府与民间能通力合作改善这一状况,建立多样化、接地气、沉浸式的香港抗战历史教育第二课堂。
针对目前抗战胜利纪念的几个问题,我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1,关于“苦难”:有人因抗战纪念活动讲述苦难而不愿参加,怕影响自己的心情。但苦难是历史真相,是先辈留下的“基因密码”。人类因记住天灾人祸才会防范,忘记历史,战争苦难就可能降临。香港三年零八个月沦陷、“8604细菌部队”的残害,许多真相尚未引发我们共情共鸣。说透苦难,直击灵魂,才能铸起“苦难之镜”,警醒自身自强,唤醒施害者良心。李素贞等教授感召战犯及其后代忏悔谢罪,正是这一工作的价值体现,也是锻造“和平之锚”的关键。
2,关于“仇恨”:爱恨情仇是人类自然情感,仇恨罪行才催生法律,仇恨反人道苦难孕育守护和平的大爱。没有疾恶如仇的志士,社会难以进步;一概反对仇恨是对善良人的欺骗。仇恨源于历史教训与教育灌输,其终点不是复仇,而是走出历史悲剧,以爱切断仇恨链条。因为悲剧常源于社会结构问题,而非单纯个人品德。若不追究战争中人性扭曲的深层原因,唤起施害者珍惜生命的底层人性,解决结构性问题,悲剧大概率会重演。真正的强大不是消灭仇人,而是超越仇恨。
3,关于中日关系:中日是搬不走的邻居。算清账、立好规,是实现和好、永不再战前提。目前,多数日本人仍拒绝承认战争罪责,我们提南京大屠杀,他们就说广岛长崎,强调自身受害者身份而非加害者身份。目前,我们对日本二战侵华罪责的研究仍不到位,急待深入探究日本侵华的必然与偶然原因、战时全民疯狂的形成、二战后有否彻底消除军国主义复活因素;当前日本战略定位,以及我方应有的战略对策。着手拆除威胁中日关系,东亚和平的炸弹。中国应以胜利者姿态处理中日关系,凭借硬实力迫使日本政府进行战争赔偿、服从二战后国际秩序。更应摆脱弱国心态,以强大软实力开展民间外交。不处理好中日关系,中国就称不上东亚强国,就会留下最大的国家安全隐患。
4,香港抗日与全中国一样,既是全民族的抗战,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所有在香港抗战中为抵抗日军作出贡献、付出牺牲的人,都是保卫香港的英雄。战后的保钓活动值得重温,陈毓祥是为传承抗战精神而死的第一位烈士,也应该宣传。尊重历史事实是开展历史教育的前提。
以抗战教育唤起爱国本心
作为香港民间团体,香港抗战史研究会有组织有系统开展本土抗战历史第二课堂教育的乌蛟腾抗战历史文化营,首次尝试依托李世藩、李源培村长保守游击队秘密宁死不屈的史实,及老游击队员李汉等的战斗回忆,运用影视、图片展览、现场讲解、讨论、实地参观抗战遗迹、重走抗战路、体验六両四大米配给等互动方式,让三千名中小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抗战生活与斗争,见闻了许多未知的历史,活动中介绍的抗战英雄李汉、刘火子也被个别学生列为人生楷模。问卷调查显示,71%受访学生愿意参与抗战历史教育工作,43.9%希望加入香港抗战历史纪念馆筹建工作小组,43.9%愿意参与本地抗战遗迹保护与活化工作,60.6%对寻找抗战见证人及搜集历史文物资料有浓厚兴趣,33.3%期待参与设计或组织与香港抗战历史相关的国民教育及爱国爱港活动。
显然,香港抗战历史教育是唤起市民民族意识的最佳途径,是构建爱国主义情怀、垒起青少年爱国意识不可或缺的基石。尽力用本地史实,唤起香港人爱家、爱社区、爱香港、爱国家的本心,也会得民众的支持。
希望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成为推动香港抗战历史教育系统化、常态化的关键契机。
香港抗战历史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