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国际观察/“特普会”到底谁是赢家?\宇 文

2025-08-18 05:02: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当地时间8月15日,备受全球瞩目的“特普会”在美国阿拉斯加落幕。这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俄两国元首首次面对面会谈。

  “特普会”被外界视为美俄关系的“破冰”尝试。特朗普与普京在联合发布会上也强调双方“取得了巨大进展”,并同意在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包括恢复航班联系、推动北极能源开发等。然而,会谈的核心议题,乌克兰危机的解决却未能“破局”。这种“形式突破但内容空洞”的局面,折射出美俄关系的深层矛盾。

  对特朗普而言,他绕过欧洲、直接与普京对话,旨在展现其“解决大国冲突”和推动“和平”的能力,为2026年中期选举累积政治资本。其宣称的“10分评价”和“迅速推进后续谈判”的表态,更多是迎合国内选民的策略性措辞,而非实质进展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特普会”强调会晤“富有建设性”,但俄乌冲突的根源性问题,即领土归属与安全保障,仍悬而未决。俄方坚持乌东地区“已通过公投成为俄领土”,并试图通过“冻结冲突”实现事实上的永久控制;而乌克兰宪法明确禁止领土让步,泽连斯基更以“寸土不让”回应美方施压。这种根本分歧在会晤中未获突破,美方提出的“领土交换”框架虽试图调和矛盾,却因缺乏国际共识与乌克兰的接受度而流于空谈。

  美俄战略互信缺失更是结构性的。俄方将北约东扩视为“生存威胁”,要求美国提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安全保障;而美方仅承诺“探讨可能性”,实则不愿动摇北约框架。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任何停火协议都可能因后续安全条款的缺失而沦为“纸面承诺”。

  “面子”和“里子”各取所需

  有趣的是,特朗普政府为了将“特普会”的“象征性突破”变成实质性成果,即如特朗普所称的不是“停火协议”而是“和平协议”,特朗普也给对会晤反应强烈的欧盟和乌克兰“面子”。“特普会”后,特朗普给北约、欧盟和乌克兰总统通报了“特普会”内容。面对特朗普难得的“谦逊”,欧盟和一些欧洲国家领导人对特朗普表达了外交修辞上的称赞,但欧盟并未改变原则立场。至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将于18日再访美国,与特朗普进行面对面会谈,争取美国对乌克兰安全的长期承诺,并推动三方会谈的实质化。

  泽连斯基的访美行程也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若特朗普政府逼迫乌克兰透过“停火换安全保障”换取俄罗斯让步,泽连斯基不会轻易妥协。另一方面,即使乌克兰愿意加入美俄乌三方会谈,乌克兰也需要照顾到欧洲国家的立场。欧洲各国的立场是,欧洲必须坐在谈判桌上,并警告美俄任何单边协议都可能损害北约的协调机制。这种“美俄绕过乌克兰谈判”的担忧,凸显乌克兰在危机中的被动地位,也导致乌克兰危机的前景不明。

  如果泽连斯基政府接受领土让步,将面临国内民调与政治生涯终结的风险。因此,已成乌克兰国家英雄的泽连斯基不会轻易变成乌克兰的“投降派”,即使无奈“以土地换和平”,泽连斯基也会将自己打扮成“老子不干了”的悲情英雄。而在对抗俄罗斯的过程中,乌军也累积战斗经验,强化了“战斗到底”的信心。一纸协议,带来的只是纸面和平,而非破解乌克兰危机的灵药。

  此外,美国强压下的和平协议不符合欧洲的利益。支持乌克兰和俄罗斯“战斗到底”才能为欧洲构筑地缘政治安全屏障。何况,欧洲在拜登时代被美国逼迫斩断了和俄罗斯的能源经贸联系,对抗俄罗斯已经成为欧洲国家的地缘政治宿命。美国政权轮替带给欧洲国家的困扰,也就是让欧洲国家对美国失望,也促使欧洲国家豪赌下届美国政府重回建制路线。所以,即使特朗普强压乌克兰和俄罗斯达成土地换和平共识,欧洲国家仍会继续支持乌克兰和俄罗斯“打下去”。

  领土与安全的结构性矛盾、国内政治的掣肘、国际博弈的暗流,都预示乌克兰和平之路漫长曲折。对国际社会而言,真正的考验不在于美俄能否“握手言和”,而在于如何建构一个兼顾各方核心利益、具有可操作性的多边框架。毕竟,没有乌克兰的真正参与,没有欧洲的自主性,没有国际社会的共同监督,任何协议都难以摆脱“空中楼阁”的命运。

  国际关系学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