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青评后浪/营商环境背后的民生底色\梁 帆

2025-08-18 05:02: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特区政府继2021年后,再次发表《香港营商环境报告》,是次报告总长约94页,分为两章,整体铺陈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宏大叙事。数据背后,反映的是温暖人心的民生底色。

  不可否认的是,资本涌入与企业扩张的最直接回响,是就业岗位的持续涌现。报告揭示的数据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生计保障。第一,初创企业生态圈蓬勃生长,数量从2014年约1000间跃升至2024年的约4700间。这些创新引擎催生了大量技术、管理、营销等多元岗位。

  第二,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成立仅两年多,已成功吸引84家高潜力企业落户或扩产,其中不乏市值百亿的科技巨头。这些企业的进驻,不仅带来高附加值岗位,更牵引着周边服务业的就业需求。

  第三,2024年境外母公司的驻港公司总数创下9960家的新高,近万家跨国企业选择香港作为区域总部,带来的是行政、法务、财务等领域的专业岗位持续扩容。

  另一方面,报告中关于“人才汇聚”的数据,充分反应香港民生经济活力的新引擎已启动。截至今年6月底,所有人才计划共收近50万宗申请,当中近33万宗人才获批,22万人已抵港发展。这些新血不仅填补了高端产业人力缺口,更激活了本地消费市场。想必从街市菜摊到高端商场,或是从茶餐厅到米芝莲食府,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这股消费新势能。

  其次,人才涌入带动居住需求,推动房屋租赁、购房市场稳健发展。另外,高端人才的聚集,将倒逼城市公共服务升级,包括国际学校的扩展、私立医院的兴建、多元文化活动的丰富等,最终可惠及全体市民。

  综上可见,香港成为了资本与人才的“聚宝盆”。闪闪发光的硬币掉入水池中,缓缓下沉,最终沉淀为市井巷陌的消费活力。访港旅游强势复苏,盛事经济如火如荼。启德体育园启用后,预计年接待游客超百万,将创造大量零售、餐饮、保洁岗位;艺术产业因“零关税”政策蓬勃发展。巴塞尔艺术展期间,不仅画廊生意火爆,周边酒店、餐厅更是一位难求。

  同样,经济转型的宏大蓝图,亦蕴藏着改善民生的具体承诺。例如机场城市、亚博馆二期等新硬件设施,落成后可创造数万建筑岗位。其中,可以预见,绿色科技、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将重塑就业结构。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进一步合作,可为港人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

  报告中的资本、企业和人才数据,最终转化为香港市井生活的繁荣景象。香港独特的民生经济体现在高端与市井经济共生、不同人群共同忙碌的景象中。“一国两制”使香港能在全球变局中稳步前行,搭乘国家发展快车。当然,香港仍需在未来发挥自身优势,担当好“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以己所长服务国家所需,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把发展带来的红利,惠及更多市民。

  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