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井水集/遥距诊症 立法先行

2025-08-20 05:01: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本港的遥距诊症发展迅速,已成为公共及私人医疗体系外的重要补充。根据市场调查,2025年香港数字健康市场可达3.35亿美元,并以6.3%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但由于香港至今未有清晰法例规管,遥距诊症几乎是野蛮生长,病人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消委会针对中西医提供的遥距诊症服务进行研究,昨日发表报告,揭示目前监管框架分散、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法律责任不清晰,在19个被检视的商家中,有4个声称所提供的遥距诊症服务不应被视为诊断或治疗;有个案花费逾千元未有诊症但不获退款。最大问题是,遥距诊症不同于面对面诊症,误诊及由此导致的延误治疗风险较高。若是跨境遥距诊症,一旦发生医患纠纷,更难追究责任。

  将遥距诊症纳入法律规管已是大势所趋,目前至少已有28个国家制订了相关法例或政策,其中有美国、欧洲、新加坡这样的发达经济体,也有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有些地方已设立了遥距诊症的理赔政策。在内地,国务院于2018年公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开始遥距诊症试行服务。疫情发生后,内地大力鼓励各医院加强遥距诊症服务,相关法律规范亦在不断优化。

  就香港而言,医委会于2019年底发出《远程医疗实务道德规范指引》,目的是让医生在提供远程医疗时,不会违反《香港注册医生专业守则》。但“道德规范”毕竟不是法律,未能够释除医护界对提供远程医疗诊症服务要承担额外法律责任风险的疑虑。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后,市民对遥距医疗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有关指引已落后于实际情况的需要。

  立法会议员曾敦促特区政府尽快就遥距诊症立法,以厘清相关法律责任。消委会上述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受访医生均认为遥距诊症服务需要作出改善,消委会则建议制定清晰指引。可见就遥距诊症立法势在必行,愈快愈好。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