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案踏入第150日审讯。尽管黎智英一方不断泛化“自由”、“人权”等概念,试图将被告涉嫌违法的言行套上各种包装,但控方连日来的结案陈词,举出了多达20个例子,明确指出黎智英证供的不可靠性。连法官也质疑辩方在“玩数字游戏”,或淡化案中的违法行为,为社会大众进一步厘清案件真相。
在黎智英案百多日的审讯过程中,牵涉到大量不同形式的证据,足见此案所涉规模之巨大,却也令案件整体变得更加复杂。加上黎智英一方利用各种技巧转移争议重点,或淡化黎智英在不同事件中的参与角色,也提高了了解案件全貌的难度。然而控方律师的结案陈词则以严谨的逻辑和强而有力的证据链,揭开了本案中的各种问题。
各种辩解缺乏可信性
首先是矛盾。控方以书面陈词形式列举了20个例子,证明黎智英在庭上作供“前后矛盾”。比如黎智英一直辩称其个人访谈节目《Live Chat with Jimmy Lai》与《苹果日报》无关,只是单纯利用了《苹果日报》的人手,又相信是《苹果》的高层觉得其节目具吸引力,所以才会报道节目内容。但控方指出,通过黎智英与其他《苹果》高层的通信纪录,可以清楚得悉黎智英确有指示《苹果》协助发布相关内容。
此外,《苹果》还在2020年,为“香港议会”发起人之一的袁弓夷制作影片,请求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国务卿蓬佩奥驻军保护香港。2020年5月29日,黎智英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这段影片。黎智英在口供中声称自己没有参与影片制作,分享影片前后也没有看过其内容,直到今次审讯才首次看到相关片段。控方质疑其说法完全不可信,因为黎智英之后便在庭上承认,曾两度借出场地及团队予袁弓夷拍片,让袁弓夷“开始摧毁中共的使命”。
而黎智英三番四次称在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后,有特意避免进行任何有违国安法的行为,亦被指同样不可信。国安法生效后,黎智英仍有透过不同帖文、专栏及访问,要求外国政府对中国内地和香港实施制裁,扬言外国应对中国进行报复、惩罚中国、取消香港的特殊贸易地位,以缓解美国的愤怒。黎智英不但与美国前副国防部长伍夫维兹、前陆军副参谋长基恩、前驻港总领事郭明瀚等多名美国高官保持联系,又透过助手Mark Simon联络美国时任国务卿蓬佩奥当时的女助理,自招疑窦。
其次是谎言。根据控方陈词,黎智英的部分证供不但带有逻辑和客观证据上的矛盾,其本人也被指直接或间接说谎。例如,黎智英自言不知道“香港民主委员会”、IPAC、SWHK等激进反华组织,也对其助手Mark Simon的强大人脉没有兴趣,从不过问。但庭上证据显示,黎智英其实一直知道Mark Simon与美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关系密切,Mark Simon曾多次获邀参与不对外开放的NSC会议,并由此得知美国政界的内幕消息。2019年11月28日,Mark Simon就向黎智英等人发信息表示,NSC在之前的会议为签署法案奠定基础,还透露特朗普何时决定签署法案、美国政府不想给予中国任何贸易谈判筹码等想法。Mark Simon都已经主动“报告”,黎智英有可能不知道其助手与美国政客之间的关系吗?黎智英的解释根本没有说服力。
事实真相越辩越明
最后是误导。黎智英一方辩护的其中一个策略,就是利用“人权”、“自由”等概念来包装其涉嫌违法的言行。例如辩方声称,黎智英从来没有为《苹果》订立任何编采政策,《苹果》报道的只是跟香港核心价值一样的内容,即相信法治、民主、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等,并反对暴力、“港独”、“台独”。但实情究竟是如何?控方指出,黎智英塑造的是一个失实的形象,把《苹果》描述成香港核心价值的守护者,完全是误导。事实上,大量证据明确指出,有人透过《苹果日报》发表多篇煽动性文章,美化反政权的暴力行为,又要求外国惩罚、制裁香港。这些都跟香港的核心价值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在背叛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尽管辩方昨日在陈词时,引述数篇《苹果》头版报道,称内容只是报道事实,亦仅占案发时期总内容的0.39%,“平均每5日不到1篇”,认为数量不足以推论串谋。但法官随即提出质疑,审讯不是在“玩数学游戏”,另有大量WhatsApp信息、饭盒会等人证物证作为证据;而辩方所谓支持言论自由、人权没有错,不爱国不属犯罪,认为不应贬低这些概念,也被法官反驳案件的重点在于是否有人采取了“违法手段”,不存在贬低相关概念与否的问题。
真相越辩越明。随着时间推进,黎智英案的脉略只会越来越清晰,黎智英有没有违法,相信法庭最终能作出公平公正的判决,展现香港捍卫司法独立、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