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北上消费已成为潮流,尤其每逢周末和假日,各陆路口岸更是人头湧湧,出入境人数屡创新高。8月9、10两天,深港陆路口岸单日出入境人数均破百万,两日共计203.46万人次,创下近年周末客流新高。8月9日,福田口岸单日客流创新高,达25.25万人次;8月10日,深圳湾和莲塘口岸亦迎来客流高峰,分别为18.84万人次和11.50万人次。
然而,一些人对港人北上消费感到忧心忡忡。一方面,香港消费市场呈现持续低迷收缩,上半年多个零售品类出现超过10%的跌幅,其中包括饮食、水电、五金、建材及衣服、鞋履、皮具等行业。今年已有多家知名餐饮品牌、老店宣布结业。2025年一季度私人消费开支同比下降1.1%,较2024年四季度降幅扩大0.9个百分点;第二季度按年下跌1.6%,是2022年三季度以来首次下跌。由此直接导致2024年第三季至2025年第一季的半年间,共有847个商铺空置,结业率高达11.4%。2025年第一季度中环、尖沙咀、旺角及铜锣湾四大核心购物区的吉舖升至12.1%,创近4年半新高。
另一方面,港人北上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港人北上逾7700万人次,消费总额近557亿元。深圳2024年餐饮收入为1168.82亿元同比增长1.5%;深圳珠海的商场港客占比有所提升,预料今年的销售额会超越去年。同期访港内地旅客总数达到4450万人次,估计今年会有10%的增长率。但内地旅客在港的消费模式已明显转变,已由过去购物消费为主,转为追求更深度的旅游体验,从而形成“旺丁唔旺财”的现象。
促进两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深港零售消费市道的“一加一减”“一淡一旺”,难免令部分业内人士对这种无可避免转型阵痛感到焦虑。
笔者认为,一些对港人北上消费心怀疑虑的人,明显是忽视这种现象的多重积极良好效应。
首先是倒逼香港餐饮零售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多年的需求旺市,造成本地部分餐饮业经营者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创新不足,食物和服务质量参差,如菜式口味单一且价格昂贵,而港人北上消费刺激内地商家提升服务品质与多样性。随着深圳、东莞等地商业迅速发展,商品种类日益丰富且价格实惠,为港人提供更多物美价廉的消费选择。这种差异性发展势必产生规模性的汰弱留强。“30年河东,30年河西”的变化,促使香港业界反躬自省努力提升竞争力,提升服务质量迎合市场变化和顾客的需求。
我们尤应看到这种变化是互促互补双向性的。随着港人北上消费热潮涌动,内地企业南下发展和外企进驻香港亦正勃兴欣荣发展,不少内地知名饮食品牌更视香港为“出海”的跳板。截至7月底,注册香港本地公司总数逾150万家,注册非香港公司逾15000家,两项数字均创历史新高。自2023年1月至今年7月,投资推广署已协助1333间企业在香港开设或扩展业务,引进1740亿元直接投资。
新旧交替和转换之中,香港商铺市场亦正经历结构性调整,孕育着新的商机和业态潜力。北部都会区建设正全速推展,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发展,不单能做到优势互补,更可让香港的土地规划在工商业用地、创科用途、公私住宅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重现香港房地产业的活力。
长远看这种双向消费流动不仅为内地商家带来了巨大商机,也带动香港经济竞争格局的重塑。“双向消费”模式逐渐弱化两地文化隔阂,实现香港产业优化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两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双向奔赴实现两地“心相连”
当前,随着“一小时生活圈”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持续推进,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广深港高铁等基础设施“硬联通”持续升级,而深圳居民赴港“一签多行”等政策的实施支持,港深陆续增添更多的口岸开放以及跨境网购、离境退税政策的突破、深港公交地铁扫码互通等软体的落地,构建了跨境消费的完整生态体系,使粤港澳三地居民互动将更加频繁更加便利。未来随着大湾区建设深度推进,两地有望在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消费数据互通、商业标准对接,将进一步打造更具活力的跨境消费圈,最终实现“心相连”的深度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且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需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上消费是市场规律作用下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如果对这一潮流认识不足而仍抱持狭隘的地域观念,既不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也有悖于两地民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当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这种双向奔赴,共创大湾区更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