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得热烘烘的樽装饮用水风波反映出,相关招标采购机制存在漏洞。值得庆幸的是,风波虽已发生,但公帑却力保不失,主脑亦已落网,未来须面对法庭公正的审讯。另外,政府相关官员在事件中亦无卸责,政府物流服务署署长陈嘉信挺起胸膛向公众致歉,承认现有制度未能防止存心诈骗者获得政府合约,而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亦表明,会尽早改进招标采购程序,不会待检讨报告完成才落实。
犹幸公帑无实质损失
今次樽装饮用水风波,绝对是不幸中之大幸。由于涉事供应商需要向政府缴付一百万港元保证金,加上政府根据合约有三十天的还款期,故即使之前不同政府场所已经收到大量“冒牌水”,惟因尚未需要缴款的关系,现阶段没有公帑上的损失。
然而,今次能保住公帑,若对招标采购安排的改革置若罔闻,下次是否有那么幸运还未可知。幸好,政府官员今次以实际行动告诉公众,他们十分重视事件,绝不轻轻带过,其中物流署所属的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在本月17日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采取三项跟进行动,调查事件和审视现行制度,避免日后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这三项跟进行动包括:(一)主动邀请审计署审查招标过程,查找疏漏或不足之处;(二)由财库局局长牵头,联同公务员事务局、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发展局和律政司的代表成立一个专责小组,共同审视现有政府采购机制,以堵塞可能出现的漏洞,避免日后有同类事件发生,预期三个月后提交初步建议报告;(三)责成物流署承担主体责任,持续密切监察樽装饮用水供应商履行合约的情况,加紧做好善后。
“善后、检讨、执法”三合一跟进行动
从政府的种种举措,加上警方和海关等执法部门刑事调查涉事供应商,我们看到完整的“善后、检讨、执法”三合一跟进行动,这种全面的应对,向社会释出强而有力信号:政府不会得过且过,必定正视错误,以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由终止涉事供应商与政府签订的所有合约,到警方迅速拘捕案中主脑,以及在内地公安部门协助后,短时间内找到该批樽装饮用水的真正生产商,加上专责小组的成立和投入工作,这一系列操作,让香港市民清楚看到,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
笔者明白,由于事涉数千万元的公帑,大家自然很想知道真相,亦希望政府告诉大家,是否有人需要为事件问责。笔者认为,随着刑事调查和审讯进行,相信真相很快会浮出水面,而许正宇亦承诺,会尽快改进政府的招标采购程序,会在检讨的中期对一些重点事项提出即时可行的建议方案。
若涉人为过失定必严肃处理
的确,若事件中有人为的疏忽或错误,导致今次的风波,涉事的公职人员当然需要承担责任。但与此同时,我们处事亦必须公平,尤其不可未审先判,正如许正宇所言,既然审计署已启动调查,若最终真的发现有人为因素或疏忽,相信政府必定会根据公务员纪律机制或工作表现管理制度严肃处理,不会徇私或包庇任何公职人员。
没错,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永不犯错的政府,但大家都知道,这是绝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出现问题、发生问题,真的一点都不可怕,真正的可怕是政府没有改过的勇气和决心。今次樽装饮用水风波说明了,特区政府“事不避难,勇于担责”的特质,希望专责小组尽快完成检讨工作,堵塞所有招标采购程序上的漏洞,真正守护属于每一个香港市民的公帑,确保公共资源用得其所。
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