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锐评/讨论“水风波”应就事论事回归理性\韩成科

2025-08-23 05:02: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政府办公室饮用水风波引起各界关注,社会对事件亦有不少讨论。对于这次风波可以有三个角度去分析:一是事件暴露了政府在招标机制上存在漏洞,现有制度对于故意欺诈者缺乏有力的监管和打击机制,负责官员亦存在把关不力问题,这是需要追责、检讨和完善,没有什么可说。二是政府在事发后没有回避问题,没有文过饰非意图遮掩,迅速采取多项应对行动,过程公开透明,展现出解决问题的态度。随着相关调查陆续推进,真相很快会公之于众,各界应耐心等待调查结果。三是讨论事件应该就事论事,机制有问题就在机制解决,追究责任问题就法律解决,监管不力就内部制度解决,实事求是,理性讨论,没有必要上纲上线,借题发挥。

  在事件曝光后,政府随即采取三方面的应对行动:第一是调查与执法。邀请审计署进行审查,审计署亦已开始工作,与物流服务署署长及有关人员会面,检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警方亦随即进行调查和执法,根据物流追踪到鑫鼎鑫在东莞的水厂,最终拘捕两名男女,并通缉一名在逃内地男子,执法行动精准有力。

  第二是跟进与善后。政府已立即终止与相关公司的饮用水合约,以及另外三张和该公司负责人有关的化学品合约,并会根据合约条款向有关公司追讨损失,保障公帑的运用。

  事件政治化无助解决问题

  第三是检讨与完善。在事件后政府立即成立专责小组,小组成员跨局、跨部门,希望借助不同范畴同事专业经验,从市场运作、技术要求、法律、人事等角度审视招标,整体回顾采购机制和过程,加强当中不同节点上把关能力。

  事件被揭发至今短短时间,政府的反应不可谓不迅速,措施不可谓不果断,针对事件立即进行补救和善后,对涉嫌违法人士果断出手,针对现行招标和监管的漏洞进行了全面的检视,整个过程公开而透明,随着审计署完成调查,外界将可更清晰看到事件的全貌。

  固然,这次事件揭示出现行机制上的不足和漏洞,相关部门和官员的把关问题也受到社会诟病,但从事件的处理和善后,对于违法分子的追究,都显示政府敢于直面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注,也展示出解决问题的态度和雷厉风行的作风。社会对于事件有不同意见可以理解,但对于事件应该回归核心,针对现行的招标机制和监管多提意见,完善机制,将事件过分政治化,对人不对事,这对于解决问题并没有好处。况且,公务员制度有明确的惩处机制,政府亦已保证会严格依照机制处理,各界待查清来龙去脉,再作评论不迟。

  特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事件,始终事件不单涉及饮用水,更关系政府的招标制度,涉及公帑运用,必须认真处理,特别是主责招标的政府物流服务署,署长陈嘉信已表示,会全力配合小组进行检讨,未来物流署一定尽快落实建议,完善采购机制。他指出经初步了解,怀疑涉诈骗手段获取樽装饮用水合约的公司,可能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一部分真实文件,也涉及伪造的文件,满足投标要求,令物流署审查文件时未能及时察觉有造假成分。

  根据现时揭露的资料,事件的主因是涉事公司怀疑用虚假文件骗取政府合约,并企图以冒牌水鱼目混珠,本质上是一宗诈骗案,当中的主要责任人是诈骗者,而政府是受害者。当然,这次事件亦凸显现行采购机制未有足够能力堵塞诈骗的投标者,物流署过去都不会对投标公司进行财务以至其他方面的审查,按标准合约条款“货到付款”,只要求供应商提交独立实验室测试,证明水质合符标准。

  然而,这种机制却流于“只管君子不管小人”,如果投标公司有意欺骗,伪造相关文件,物流署要有力监管并不容易,也未必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这次正是让别有用心者利用了招标和监管的漏洞,当中的根源是机制、制度和监管的缺失,这是事件的核心,讨论这次风波也应该聚焦于此完善解决。例如,将来对于投标公司应严格审查其公司背景和财务状况,提高招标过程的透明度,列明中标标准,甚至可以仿效卖地做法将中标价和第二标价公开,并向公众解释原因等,都是可以完善的方向。

  完善机制堵塞招标漏洞

  特区政府的应对,既有迅速的执法和善后,也有全面的检视制度问题,是捉中了事件的核心,现时警方、海关等多个部门亦已介入立案调查,这需要一个过程,社会应该耐心等待调查结果,相信真相很快就会全面厘清,给公众一个交代。更重要的是,冒牌水始终是个别事件,物流署一年招标数以百计,绝大多数都没有出现问题,这次问题出现了,就要正视问题,切实汲取经验教训,通过全面检视制度检讨漏洞,包括监管审查上的不足、对于违反合约的商家惩处力度不够等,这些机制上的问题,都可以借此一并处理,从机制上改进招标采购程序,堵塞招标漏洞,杜绝冒牌水以至其他欺诈案件再次发生,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香港文化协进智库高级副总裁、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