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李家超将于9月17日发表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笔者期望新一份施政报告除了提出一个又一个好举措,还应重视长效制度机制的建立。建立一套长效的程序和机制,日后可以循着它来办理同类的事情。而制度机制中,又以加强与内地和国际的互联互通的机制最为重要,建议特区可加大增设驻内地及驻国外经贸办公室的力度。同时,需要回顾政策的平衡与否,在失衡的领域补缺。
这两年政府积极引进内地企业,但不少内企较难获得香港的最新支持资讯,而许多企业感兴趣的不只是特区政府能给予什么优惠和鼓励,而是香港对外经贸的网路。由此可见,香港“内联外通”的桥梁应该架设更多,对内对外的宣传力度都应该更大,宣传的方式也应该更完善。
增设经贸办做好“内联外通”
目前,特区政府在北京设有办事处,并在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设立经贸办。特区政府要多推介香港,多和内地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接触,互通有无。这样引进企业和人才的计划和目标才能落实。笔者认为,理想的安排是每个省及直辖市都该有一个,同时要增加给经贸办的交流宣传拨款,让经贸办推介香港的各行各业和设定目标引进企业与人才。
在国际上,香港现在驻外经贸办有14个,这也远远不够。国家一直期望香港为国家在国际上担当重要角色。今年两会期间,外交部领导到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代表团听会的时候说,国家除了国际调解院以外,未来还有很多外交事项和重要国际会议要放到香港这里来。以这样巨大的外事前景,光是靠特首和主要官员带队往外国跑,未必足够。最理想的安排是,驻外国经贸办也考虑加多一倍,特别是需要在欧美、“一带一路”和南方国家增设,去招商、去引资、去介绍国际调解院、去推广香港旅游和香港产品,并且巩固特首和主要官员外访的成果,安排未来高层的见面。这些驻内地各省和驻外国的经贸办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它是特区政府“练兵”的好平台,收取“内联外通”和培养管治人才的双重效果。
行政长官过往三年在发展经济和高新科技产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经济和科技不能没有人文,人文教育打下道德和灵性的基础,让人类不走偏,让心灵不空虚。如果能在人文的领域,也有重大的突破性建树,这届政府的政绩就能凑成一个“好”字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涵养学生的品德、气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国家认同,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做到课程化、恒常化,我们首先可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加以排序。哪两、三项最有文化代表性并且其涵养人文意识及修养身心的作用最高?把最重要的这一、两项挑出来,透过制度化的教育体系来安排。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领域里,武术和书法是中华民族三千年来的主要学科,不分地域、不分时代,共性很强;而且它涵养品格,培养文化意识和民族感情的作用也比任何艺术、非遗都显著。它的排序应该在其他所有传统文化项目之前,必须用课程、教时和强制性教育资源来保障。
2021年,国家教育部设立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武术教育委员会,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大力推崇书法和武术。如今,内地的学校每周都有书法课,并且进入大学高考。这表示,国家在人文教育的排序上,把书法和武术排在最前。
为此,我过去几年推动“五学并举之武艺校园计划”和“书法《千字文》校园计划”,邀请冯燊均国学基金会分别出资800万元和550万元,尝试规划一个连续三年的试点,招募了64所先导学校,三年下来,共约6万名中小学生练习集体武艺操,约2000个学生参加拳术和棍术兴趣班,约2000名学校老师成为武艺操骨干教师。各校小学生还在香港回归日参加比赛,在国庆日作千人武术汇演,以刚健的精神向国家献礼。
今年,“书法《千字文》校园计划”推出,50所中小学迅即报名满额。这个书法校园计划规定了写王羲之七世孙高僧智永的《书千字文》,由主办方派专家入校为3至7个老师进行80小时的书法教学,第二、三年学校选2至4个实验班,把书法融进语文课、人文课、视艺课里。这是很高的要求,但50个学校名额迅即爆满,可见教育界对书法课的需要和期望,也说明了教育局可考虑透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把书法和武术纳入中小学的课程里。香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一周一节书法课,可以恢复。
书法武术纳入学校课程
这种由民间推动的持续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项目,是真正的做实事,香港历年所未见。可是这两个计划,每年各要投入300万元,也就是一年要投入600万,这不是一个私人慈善机构所能长期负担的。目前学校殷切期望继续,却面临民间慈善机构难以为继的障碍。“为民设教”是统治者的责任;教育的课程化、恒常化是政府的工作。
笔者期望,新一份施政报告可在传统文化教育上有所突破,有实际的建树,在课程指引上下功夫,着力推动中小学的体育课加入中国武术;并要求中小学在语文、人文、视觉艺术等相关科目拨出课时,推动中小学一周一节书法课。同时在师范阶段培养武术老师和书法老师,使武术教育和书法教育有合格且充足的师资。虽然当前政府财政并不宽裕,但为了香港下一代,这个投入是值得的,是在着力推动香港的经济和科技后一个必要的人文教育的平衡,也更可以视为是文化自信、国家认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长效机制。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