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事论事/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意义与启示\陈学然

2025-08-27 05:02: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不可忘记的还有香港那段长达三年零八个月的沦陷岁月。回望这段岁月,不仅是要体察昔日香港百万华人经历过的深重苦难,还要以史为鉴,培养保家卫国的意识。

  沦陷前夕的香港

  自七七事变以来,香港的工人团体、华人商会、东华三院、剧团、电影行业等在地社团纷纷奋起筹款、募捐、义卖、义演,大力支援内地的抗日救国事业。宋庆龄也借助香港,与在地绅商领袖罗文锦等人发起“一碗饭运动”,将香港本地华人及海外华侨的救国热情转化成一股抗日洪流。八路军驻港办事处成为连接香港与内地抗战的重要纽带。这些史实表明,即便在港英管治时期,在港国人与海外华人仍然心系祖国,尝试透过各种渠道及方法参与抗战救国。

  不过,彼时的香港社会上下,整体上备战不足,以为香港是例外之地,不会受战火波及。另一方面,港英政府一厢情愿地希望在中日战争中维持“中立”角色,不欲香港居民公开反日,故禁止电影、报纸宣传抗日。当然,英国为其在华利益做了两手准备,除禁止居民反日外,也为可能的军事危机制定一些应变计划。港英政府于1930年代中后期陆续修筑军事防线,增加军事演练。此举既向日军警示,同时遏止香港居民对于香港安全的恐慌情绪。然而,香港严重不足的军力,与配备精良、并且久经沙场的庞大日军部队相比,双方攻防实力十分悬殊。

  1941年12月8日清晨,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港英政府的和平之梦破碎。日军在1941年12月7日(美国时间)/8日(香港时间)同时偷袭珍珠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及香港,正式向英美宣战。48架日军战机突袭香港启德机场,数分钟内摧毁全港仅有的13架民航机与军机。日本陆军部队于当天侵入香港,把防线逐个击破。不出18天,整个香港沦丧于日军铁蹄之下。

  但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在沦陷前夕,社会生活如昔,跑马地赛马活动炽热如常、皇后戏院人潮如鲫,无人察觉日军已蓄势待发。可以说,香港是在一夕之间堕进黑暗深渊。

  痛苦的历史记忆

  日军占领香港后,这座城市迅速沦为“人间炼狱”。日军四出抢掠,杀害平民,凌辱妇女,并把大批市民逐出香港,减少人口以利于粮食控制。至1945年,香港人口从160万锐减至60万,其中许多人死于饥饿、疾病以及集体屠杀。三年零八个月犹如一场噩梦;以饿殍遍地、易子相食来形容,并不为过。

  日军的统治不仅是军事压迫,还包含系统性的文化侵略。如移植日本节庆、建立神社、修筑巨型“忠灵塔”,目的是宣扬日本文化价值及精神信仰。原有的街道、地标改作日本名,千所中小学校被关,仅日文学校则不断开办,担当同化华人的功能。可以说,日军是从肉体到精神上压迫华人,摧毁他们的国家民族意识。

  然而,在日军严厉扫荡及压迫下,以新界居民为主体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与日军进行游击战,在敌后扰乱日军步伐。他们也曾经参与营救包括邹韬奋、茅盾在内的800多位文化人士,还救助了美军飞行员克尔,成为香港抗日的中流砥柱。这些证明了,即便是最黑暗时刻,港人仍能表现出坚毅意志与抗战勇气。

  从历史记忆到以史为鉴

  正视战争的伤害,是希望不要再有战火。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乃是要珍惜和平、携手共创太平盛世。太平洋战争爆发下,香港一夕变天,提示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洞察时局变化。沦陷期间的饑荒及人道危机,警示我们要居安思危、杜渐防微。日占时期的文化改造,提醒我们要巩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与独特性。

  在香港沦陷期间,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英勇抗敌,他们守土卫国的精神值得歌颂。乌蛟腾抗日英烈纪念碑、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已先后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香港的抗战史是中国抗战史组成的重要部分。

  更重要的是,了解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史,有助于理解香港命运与祖国紧密相依的关系,而香港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地作为一块所谓的“中立地”。

  正视历史伤痛,珍惜当下的安宁岁月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要义,在于对先烈守土卫国精神薪火相传。唯有感知历史的创伤与忧患,才能真正珍视和平。和平不是上天的恩赐,乃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结果。和平安宁的岁月,乃需你我、大家共同守护,方能持续发展、生生不息。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