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捲式”竞争。这对香港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为“内捲式”竞争在香港某些领域亦同样存在。
有人说:没有竞争就没有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竞争当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作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怎么能限制竞争呢?
没错,“竞争是市场灵魂,但内捲是竞争的病变”。事实上,香港社会对“内捲式”竞争的危害性早有体会且深恶痛绝,并对这一不良竞争方式形象地称为“塘水滚塘鱼”。
香港作为高度发展的自由市场经济体,政府干预较少,主要透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这种高度开放的经济环境使香港特别容易受到“内捲式”竞争的冲击。近年来“内捲式”竞争,对香港经济带来的多重挑战。
今年香港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3.1%,高于欧洲不少发达国家,表现不俗。尤其是出口方面,面对美国挑起的关税战,香港首7个月的商品整体出口货值较2024年同期上升12.7%,数字非常亮丽。金融股市更是势如破竹,首7个月IPO集资总额约1270亿元,按年升幅超过六倍。自2023年至今年7月,有1333间企业在香港开设或扩展业务。
综合措施解决老大难问题
然而,与此同时香港消费却出现需求萎缩,零售市场持续低迷,部分地区店舖空置率增加。造成这种“冰火两重天”现象,虽有多种因素叠加,但究其主因仍是房地产资源配置失衡,造成严重的畸形经济结构所引致。
香港土地利用率一直偏低,房屋用地只占总土地面积6.9%,经济用地只占2.7%,但房地产相关行业却占GDP20%以上,零售业也深受房地产牵制,实体经济被挤压,亦令居民住房支出占比超过40%,抑制其他消费,企业运营成本上升,科技产业培育困难。房地产业内捲严重,左右着香港的经济发展。
在外围经济充满挑战,不明朗因素频添,尤其是今年在利率普遍下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消费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势下,而香港商铺及写字楼租金占营运成本普遍在40%以上。高租金薄利润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难以应付营商环境嬗变带来的冲击经营无法为继。
更困扰香港的是房价上涨期推高财富效应和信贷扩张,下跌期则引发银行信贷风险上升、开发商利润缩水,极易触发连锁经济衰退。
香港高房价、高租金问题是土地稀缺、供需失衡、经济定位和政策偏颇的历史积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少症结是港英时期留下的“苏州屎”。回归后,特区政府积极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这些结构性老大难问题,实施一系列长短规划,综合治理措施,比如填海造地、新市镇扩展,推动区域合作开发(如与大湾区城市协同发展)等,尤其是北部都会区的建设,更是从根本上解决土地短缺等问题。
香港金融繁荣与消费萎缩并存的现象,本质上是经济结构转型期的阵痛表现。行政长官李家超指出,香港正处于不可逆转的经济转型期,各行各业在转型进程中会有不同步伐,但转型会带来进步,是打赢竞争对手的唯一出路,也是令香港经济更强大的必经之路,政府会制定政策创造机遇。
将“竞争力”提升为“创新力”
特区政府意识到,唯有做大蛋糕,赋能高质量发展是彻底内捲问题的唯一出路。过去数年来为推动多元化经济转型持续积极作为。不断完善市场规则与提高监理制度增强竞争力;深化大湾区城市的合作,推动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扩大吸引国际资本、积极强化离岸人民币业务、提升人民币即时支付系统跨境服务能力,积极开拓中东及东盟等新兴市场。
尤其是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不断将“竞争力”提升为“创新力”,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支援、区域协同和国际合作等多维度举措,推动“政、产、学、研、投”协同模式,促进资金杠杆和技术转化,多方面、多层次地不懈努力开创香港发展新局。阶段性目标规划是至2033至2035年,力争实现全面新型工业化,建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作为国家“双循环”连接枢纽,香港要用好自身优势,在技术引进、标准制定、知识产权贸易等方面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总体而言,香港的发展目标明确,成效显著,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