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政策建议/香港需要一个文化艺术战略空间策略\胡恩威

2025-08-28 05:02:0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是一座总在匆忙之间呼吸的城市。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定位。这是国家赋予香港的重要使命,也是国际城市格局中的战略机遇。然而,要把这个定位真正落在地上,空间是核心资本。若香港要与伦敦、纽约、东京、上海等并肩,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中外文化交流枢纽,就必须拥有一套清晰的文化空间政策,并在短期、中期、长期各有策略布局。

  马路上的车潮从不间断,购物商场的玻璃橱窗闪烁着节日与品牌的光影,餐馆里的点心一笼接一笼出炉,香气透出街头。但若我们停下脚步,问问自己─在这片繁华背后,香港给了文化多少空间?

  文化活动热闹,文化空间捉襟见肘

  事实上,香港的文化活动并不缺乏。从国际知名的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香港国际电影节,到本地小型剧团的独立制作、社区音乐会,艺术事件如繁星般闪烁。然而,空间的不足却像一道无形的墙,限制着文化的生命周期。许多展览原本适合长期驻场营运,却因租金高昂、档期短促,而被迫草草收场;许多演出还未积累口碑,场地档期已到期。艺术家们四处搬迁,观众也失去了重温同一空间的深度体验的机会。

  临时空间的启示

  世界上,不少城市早已找到突破口─“临时文化空间”。在日本、欧洲,以及内地部分城市,临时文化建筑已成为日常风景:由轻量结构搭建,可灵活组装拆卸,使用期限从一年到三年不等。这些空间灵活应对场地不足,并能按需要更换主题、重新配置内部功能。

  香港并非全无例子─Arts HK艺术展每年在海旁搭建的巨型帐篷就是一种临时展馆,它的生命虽只有短短一周,却在那段时间凝聚了全世界的艺术目光。若我们能将这种模式“常态化”,在启德、中环海滨,甚至西九以外的空地搭建一连串临时展馆,就能开展一批长期且具规模的项目。

  善用空置资源,创建多元文化场域

  特区政府手中握有大量闲置资产,例如空置校舍、闲置街市以及不同类型的政府物业。在其他城市,这些被闲置的空间往往化身为设计工作坊、剧场实验室、社区艺廊等不同用途。然而在香港,它们大多被锁闭,只等待不知何时实现的重建计划。建议康文署改革“场地伙伴计划”,容许辖下场地可改变用途,成为具备文化性格、具城市特色的空间,才能真正创造一种持续性的文化吸引效应。

  这意味着不只是放租,而是让不同规模、风格多元的文化空间在全港分布─从实验性小剧场、沉浸式展馆,到混合美食与表演的城市文化客厅。想像一下,天桥底变成灯光剧院、旧码头仓库化身艺术市集、空置学校操场成了露天音乐广场─这不只是空间活化,更是城市性格的更新。

  城市文化竞争,本质是空间竞争

  放眼亚洲,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只是商业面积的比拼,而是文化空间的多样性与深度。而香港曾经的旧式茶楼、油尖旺夜生活,本来都是世界唯一、极具转化潜力的文化素材,如今则多数停留在回忆与老照片中。

  假如我们把这些旧有文化元素转换成沉浸式、互动式的现场体验─比如重现九龙城寨的街巷氛围、用全息投影复活霓虹灯时代的夜景─游客便能不只是“看香港”,而是“进入香港”,亲历其历史与故事。这种可重复消费的空间体验,正是迪士尼之所以成为游客磁石的核心原因。

  文化空间数据与战略规划

  发展文化空间不是任意拼贴的偶发行动,而需要数据作底。香港应建立一套对标国际与内地的“文化空间分类与指标体系”:包括表演场地、博物馆、图书馆、社区艺文空间等,并清楚标示类型比例及地理分布。只有量化“每十万人口拥有多少文化场地”的标准,才能精准找出缺口,科学分配资源。

  这些数据不仅能协助政府作规划,也可以让私人资本对投资有更大信心。香港赛马会早已证明私人资源在艺术文化的推动力,只要有政策和土地作后盾,与民间专业团体协作,便可产生远超预期的成果。

  港版“林肯中心”与世界对话

  长远来看,康文署辖下的香港文化中心可打造成与纽约林肯中心、雪梨歌剧院比肩的国际级文化地标。它应该是表演、展览、餐饮与休闲并存的城市会客厅,既服务市民日常,也吸引全球观众特地前来;既能孕育本地创作,也能引进世界顶尖演出。那将是香港文化身份的地标化宣言。

  空间,是文化的立体愿景

  香港也可以成为亚洲另一个“伦敦西区”─不只是尖沙咀文化中心或西九的光影,而是在城市多个角落诞生属于本地的剧院群落。兰桂坊除了酒吧之外,也可以像伦敦西岸一样,散落着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剧场;铜锣湾除了餐厅购物,也能如东京涩谷般,拥有爵士吧、南音馆,以及各式实验舞台;旺角除了小商场,同样可以变身成为全亚洲规模最大的二手影音产品市场,让黑胶、磁带、影碟与游戏机的收藏爱好者蜂拥而至。

  我们的愿景,本应是一个极为立体、极为丰富的文化体验版图─而这张地图,必须建立在真实可触的空间之中。因为,唯有透过空间去承载文化,才能吸引旅客、也让香港人愿意留港消费。

  想像一下,在启德邮轮码头的巨大室内空间里,兴建一座按原貌与故事重构的“九龙城寨”立体主题公园─曲折的巷道、晾晒的衣架、霓虹灯广告牌交错的光影,再配合现代多媒体和沉浸式互动,让人既能重踏历史,又能参与消费与娱乐。这样的场景不只是怀旧,它有规模、有内容、有经济吸引力,足以让人一来再来。

  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关键不只是举办多少活动,而是创造多少可持续、可重复、可亲历的文化空间。当一座城市,把自己的故事、记忆与未来,都安放在这些能让人身临其境的空间里,那么它就不只是地图上的地点,而是一段段需要亲自走过的文化旅程─这才是香港最值得被世界记住的方式。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