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有话要说/深圳特区45年发展带来的启示\杨莉珊

2025-08-29 05:02: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从此开启了一段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传奇。从当初人口仅33万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今天人口超1700万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深圳用4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城市数百年的发展历程。这一“深圳速度”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深圳的发展成就首先体现在经济总量的跨越式增长。1980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仅2.7亿元人民币,到2024年已达到3.6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这一增长幅度相当于平均每年增长约20%,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外贸领域的发展同样令人瞩目。从1980年进出口总额仅0.18亿美元,到2024年突破6000亿美元,重返内地外贸城市首位,深圳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今天的深圳,不仅拥有华为、腾讯、大疆等世界级创新企业,更是全球重要的高科技研发和制造基地。

  深圳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其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回顾深圳45年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人才汇聚和创新创业的历史。进入21世纪,深圳人才政策更加开放多元。吸引人才政策的实施,使深圳成为全国最具吸引力的“人才磁石”。据统计,目前深圳全市人才总量已超过600万,其中高层次人才超过1.8万,留学回国人员超过15万。

  扩大人才引进范围

  深圳人才政策的成功不仅在于引进,更在于其良好的人才生态系统。深圳构建了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深圳市政府引导基金规模达千亿元,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和管理资本总量均占全国三分之一,形成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这种“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氛围,让各类人才都能找到发展空间,实现人生价值。

  当深圳庆祝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已经回归28周年。两个城市毗邻而居,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各具特色的成就。然而近年来,深圳在人口总量、生产总值、创科发展速度等方面均已超越香港,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思考。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和国际化特色。法治传统、自由贸易政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等,都是香港的宝贵财富。但在人口政策和人才引进方面,过去相对保守的态度制约了香港的发展活力。这种人口趋势的差异直接反映在两地的创新活力上。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81%,而香港的研发投入仍只约在1%左右。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3万家,而香港相对较少。

  面对深圳的成功经验,香港不应简单模仿,而应基于自身特色,走出一条具有香港特色的人才发展之路。具体而言,香港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进一步开放人才引进政策。香港应扩大人才引进的范围和规模,特别是针对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的人才。当前实施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门槛较高,覆盖范围有限,可以考虑增设相关类别,吸引更多年轻有潜力的专业人才来港发展。

  其次,打造大湾区人才自由流动示范区。香港应主动与深圳、广州等其他湾区城市合作,推动人才评价标准互认、职业资格互认,构建大湾区人才共用平台。香港可以与深圳共同建设深港人才合作示范区,实现人才政策协同、资讯共享、服务互通。可以合作建设深港联合实验室、深港创新园区,为两地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深圳45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香港作为国家的特别行政区,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变化,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香港与深圳,一河之隔,命运与共。过去45年,深圳凭借开放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深港携手未来必将创造新的奇迹。当香港人北上消费,在深圳的大街小巷穿梭时,我们不仅可欣赏深圳的城市建设成就,更应思考这座年轻城市的活力和动力的源泉。

  强强联手优势互补

  港深双城,毗邻而居,命运与共。两地的合作远大于竞争,互补远多于重叠。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下,深港两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