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新民政道/打造先进渔农业技术转化中心\卢晓枫

2025-08-30 05:01: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行政长官李家超将于下月发布新一份施政报告,笔者一直关注政府在“绿色科技”方面的投入与支持。过去数年政府继续推展《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就新鱼类养殖、现代化工业禽畜养殖方面出台政策。这既是保持本地特色农业,助力养殖业和农业转型升级,也可以将香港打造为先进农业技术转化中心。

  香港寸土尺金,大规模养殖及种植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但随着农业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从种业基因技术应用,种植设备技术服务,农业现代化管理服务等三方面都大有可为。香港有广阔的海岸线,连接内河出海口与海洋,覆盖浅海到深海海床;加上香港地理环境涵盖冲积平原,滨海丘陵以及岛屿;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多变,恰恰提供了多种植物和动物生长所需的多种环境。因此,将香港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香港高校在生物科技研究的优势,再配合单独关税区地位,有助推动高科技种业和种苗培育产业成为香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种子种苗是渔农业“芯片”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种子种苗业已成为渔农业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实现渔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硬核“芯片”。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以大豆为例,2024年我国的年产量为2065.24万吨,进口量为1.05亿吨。我国大豆单产约为130公斤/亩,低于美国230公斤/亩,因此,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面对地缘政治多变,一方面我国积极拓展进口大豆的渠道,从过往主要从美国进口,到现在则主要从巴西和阿根廷,单是7月巴西大豆进口已达1039万吨,同比增长13.9%。另一方面,我国的大豆现代化育种产业也在高速发展,高校和农业企业先后培育出“龙垦3092”、“东生22”、“黑河43”等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显著提升了大豆产量。预计今年我国大豆总产量将突破2200万吨。由此可见,要实现食品供应的稳定,关键还是需要以技术和产业发展为突破。

  《“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提出提升农作物种业、畜禽种业、水产种业能力,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特别强调在生物育种,提升国家农业产业链稳定和安全。有别于传统的育种方法依靠自然变异以及杂交选育,生物育种根据其遗传操作方式和应用目标,可以分为转基因育种、基因编辑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等,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和畜牧种苗的安全性和质量。

  然而,在大型畜牧种苗以及海洋渔业种苗方面,我国的种业现代化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由于大型畜牧动物,以及优质海洋鱼类的结构更为复杂,传统育种迭代时间漫长。如大家熟悉的三文鱼,优质的商业化养殖育苗的繁育技术只有挪威掌握。如龙虾这些高价值海洋产品,其虾苗人工繁育至今仍是世界难题。位于湛江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则着重“渔业种子”的研究繁育产业发展情况,主要开展南美白对虾、石斑鱼、军曹鱼和金鲳鱼等海水鱼虾的良种选育、种苗繁育等研究工作,专注于给渔业种子装上“中国芯”。

  从区域发展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正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省已将加快建设全链条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纳入《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并明确提出推动近海传统网箱养殖转型升级。香港自身的国际化创新环境、高水平科研机构和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能够在大湾区种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独特作用。特别是在海洋生物科技领域,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团队和实验设施,具备突破种质资源创制、基因编辑育种等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

  强化AI与生物技术融合

  香港应善用土地及海洋资源,站在农业产业链价值最高的顶层,加快推动具香港特色的种业种苗研发及产业化,孵化优秀的种业科技公司。一方面,结合近年特区政府持续推动的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强化AI与生物技术融合创新:充分发挥香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优势,开发基于AI学习的基因组选择育种模型,提高育种效率和精准度,构建农产品和水产种源大数据平台。重点突破“基因编辑+AI预测”的智慧育种技术体系。

  另一方面,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透过建设区域种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大湾区种业发展机构,组建粤港澳大湾区种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企业出题、科研攻关、协同转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研发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识财产权的新品种。

  新民党东区区议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