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国际观察/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实践\靖伟

2025-09-02 05:02: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国迎来上合时间。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举行,这是中国第五次主办上合组织峰会,也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

  上合组织的发展历程,不仅形成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上合力量,也给全球提供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应对全球挑战的新型样本,更彰显了中国以“上海精神”为内核、以务实行动为路径的中国智慧与实践。

  维护多边体系关键力量

  24年来发展历程验证了“上海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系统梳理了组织发展脉络:率先建立边境地区军事领域信任机制,把绵延万里的边界打造成友好、互信、合作的纽带。最早采取打击“三股势力”多边行动,扎实推进执法安全合作,妥善管控处理矛盾分歧,旗帜鲜明反对外部干涉,维护了地区和平安宁。率先启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落地生根,产业投资合作积极推进,地区发展繁荣动力更加充足。率先缔结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宣告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率先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这些“率先”与“最早”的实践,不仅塑造了新型国际关系典范,更揭示了多边主义的深刻内涵:以共同安全替代阵营对抗,以发展红利消弭发展鸿沟。面对当前单边主义抬头、地缘冲突加剧的复杂形势,上合组织26国以占全球近半人口、经济总量接近30万亿美元的体量,成为维护多边体系的关键力量。

  作为上合组织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方案则使“上海精神”发扬光大,也夯实了上合力量的根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坚持求同存异、坚持互利共赢、坚持开放包容、坚持公平正义、坚持务实高效,既是方法论,更是价值观。

  求同存异层面,组织接纳老挝为对话伙伴国,推动“金砖─上合”“东盟─上合”跨机制协作,证明差异不是合作的障碍而是互补的契机;互利共赢层面中国对成员国投资存量超840亿美元,年度贸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未来三年新增100亿元人民币贷款,将产业链合作从资源互补推向技术共融;开放包容层面,非遗展区的泥人张彩塑与AI交互技术交相辉映,展现文明互鉴的创新路径;公平正义层面,成员国共同发布二战胜利声明,强调维护联合国核心地位,直指西方主导的治理体系弊端;务实高效层面,应对安全威胁综合中心、禁毒中心等新机构揭牌,标志着组织从“协商平台”向“行动机制”转型。这种系统化方案,打破了“中心─边缘”的传统治理结构,为全球南方争取了更大话语权。

  所以,中国智慧与实践推动了上合组织以发展为导向的治理新模式,也推动了“上合+”发展壮大。当西方世界以“价值观外交”制造分裂时,上合组织成员国领导人签署并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天津宣言》,通过加强安全、经济、人文合作和组织建设等24份成果文件,批准《上合组织未来10年(2036-2035年)发展战略》,为全球发展议程注入了可持续活力。可以说,上合组织既尊重各国发展阶段差异,又通过技术共享、标准共建提升治理效能。这不仅顺应全球南方对发展权的核心诉求,也凸显中国从硬核实力到发展理念对上合组织的全方位支持。简言之,中国是推动上合组织发展壮大的战略驱动。

  注入“和合共生”的东方智慧

  未来三年,中国承诺提供20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建设覆盖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的“小而美”项目,直指发展中国家发展痛点;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的筹建,则为打破“美元霸权”、构建多元金融体系提供新可能。这些举措与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一脉相承,将安全、发展、人权议题统筹推进,为全球治理注入“和合共生”的东方智慧。

  作为上合组织创始成员国和2024-2025年轮值主席国,中国在此次峰会中展现了从参与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与上合组织的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为动荡世界提供了确定性。

  上合组织24年的实践证明,只有超越零和博弈,构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因此,上合组织需要继续以“上海精神”为舵,以中国方案为帆,为全球治理开辟一条兼顾效率与公平、平衡秩序与变革的新航路。这既是中国的责任,更是世界的期待。

  国际关系学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