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论风生/推进跨境福利可携 深化开放型湾区养老“试验田”\王曦煜

2025-09-02 05:02: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当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迈向纵深推进的全新发展阶段,湾区“硬联通”四樑八柱基本成型,突破湾区机制体制“软联通”深层壁垒,打造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核心突破的制度创新高地,形成既彰显中国特色,又接轨国际惯例的现代化制度创新试验田,成为全面提升湾区发展力的关键所在。

  作为当前民生领域社会呼声与市场需求最高的议题之一,大湾区跨境养老制度创新,成为应对香港超高龄社会挑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政策试验田”。笔者认为,现阶段突破跨境养老福利可携的制度壁垒,十分依赖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间多层级行政治理协同,未来应统筹建立短、中、长期的跨境养老政策创新阶段目标,构建韧性政策框架;同时重点优化已在运作中的跨境养老试点项目内容和配套措施。

  缓解港澳养老服务的瓶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化养老服务合作,为港澳居民在广东养老创造便利条件。三地近年聚焦跨境养老,在政策供给方面颇多着墨,从2019年广东出台《广东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到近年粤港澳共同发布《养老机构认知症老年人生活照顾指南》,为建立大湾区养老服务标准规范提供指引等等。三地携手在推动养老服务领域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方面,注重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一方面充分利用内地在养老配套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则激发港澳在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和金融化等方面的丰富经验,成效有目共睹。

  但伴随着制度改革创新进入深水区后,不难发现,跨境养老在福利可携性、安老服务市场要素协同及跨境医疗、跨境保险结算等关键环节,仍存在显著鲜明壁垒。跨境养老政策创新其核心路径,需通过规则衔接与机制创新,破解更高层级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资源,亦提倡从简单的要素对接,转向搭建以市场化为导向,政府为引导、社会为补充的区域健康平台,打造金融便利化、医疗协同化、产业服务化的跨境养老服务体系,将庞大的养老需求转化为区域市场机遇。

  对此,笔者建议,三地应统筹设立跨境养老短、中、长期政策创新阶段目标,分三个进阶,构建跨境养老的韧性政策框架。短期目标,以资源配对为原则的区域协作(例如跨境养老先行先试项目)缓解港澳地区于发展养老服务和相关产业所面对的土地、人力瓶颈;中期目标,以激发银发经济活力,带动湾区产业升级,培育智慧养老、养老金融,以及生物医疗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长期则以制度创新和制度开放,实现较高水平的湾区内跨境福利可携,探索具有大湾区特色的养老模式,为全国提供跨境社保与医养结合范本。

  与此同时,透过重点优化跨境养老试点项目的内容、举措,以此为突破口提升养老政策“软联通”水平。社会福利署主导的“广东安老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简称广东院舍计划),正是主动协同湾区养老资源的一大创举。

  该计划从2014年6月开始推行,由特区政府全额资助轮候香港护理养老院的合资格长者申请人,选择入住广东省指定的养老院,以确保他们获得基本的照护。据社会福利署安老服务科资料数据,计划推出以来,受资助长者累计人数为872人。

  综合审视特区政府当前的公共财政支出状况,以及社会对于此计划的扩容诉求,笔者建议在现有的广东院舍计划框架内,多维度、分层次地丰富政策阶梯,例如,除当前全额资助这一方式,是否可以增设半额资助、三分一额度资助方案,辅以大湾区养老院舍提供不同价目水平的护理服务,吸引有一定经济负担能力,同时迫切渴求养老宿位的申请人,既能减少项目对公共财政支出的依赖,同时亦能推动可持续良性发展运营。其次,香港独居长者轮候政府资助院舍及合约院舍的平均时间均超过1年。建议社会福利署联同社福机构,加强对跟进独居长者个案的前线社工宣传,提升广东院舍计划在独居长者群体中的认知度和认受度,强化机制耦合,促进双向赋能,推动广东院舍计划在实施路径和评估体系上,与其他社福项目实现资源互补,确保政策互为支撑。

  持续优化跨境医疗服务

  同时针对目前广东院舍计划部分城市院舍入住率较低问题,例如深圳市宿位入住率较为集中,而其他湾区城市入住率则分布不均,建议当局可适当增加政策诱因,有效引导申请人的入住分布,避免同一计划内的不同院舍,形成“冰火两重天”的运营局面。

  此外,持续优化跨境医疗试点服务,亦是提升跨境养老政策配套的必由之路。目前,“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资助港澳长者在粤就医,但医疗券的就医使用范畴仍有较大限制,例如普通全身体检和医院的日间手术,均无法使用;而为畅通湾区内两地医疗救援服务出台的“大湾区跨境直通救护车试点计划”,仅港大深圳医院一个大湾区试点医院作为承接平台,建议持续争取试点扩容,引入适当的市场竞争,逐步降低跨境直通救护车的收费水平。

  围绕大湾区跨境养老的公共政策创新进程,实际是大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生动缩影。唯有通过“政策试验田(试点项目)─规则标准化(湾区规范)─制度融合(福利跨境可携)”的阶梯式跃进,方能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养老公共产品的区域资源科学再分配,这既是对“民生融通”国家战略的实践回应,更是探索湾区城市群治理中国方案,最有现实意义的范例之一。

  大公文汇智库副总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