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有话要说/全球人才竞争力四强 彰显香港发展强劲动能\李文俊

2025-09-11 05:02: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最新发布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中,香港跃升至全球第四名,位列亚洲之首,创历来最高名次。这一成就是香港特区政府多年推动国际人才引进、发展创新科技之下所取得的积极成果,证明香港正以昂扬姿态,向世界展示作为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独特魅力与无限活力。这一排名也对于香港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发。

  该排名涵盖了全球69个经济体,评估主要依据“投资与发展”、“吸引力”与“就绪度”三大人才竞争力因素。香港在三大因素中均有显著提升:“吸引力”排名跃升8位至第20;“就绪度”从第9升至第4;“投资与发展”也由第13升至第12。具体指标方面,香港的科学学科毕业生比例继续蝉联全球第1,财务技能排名跃升至全球第3,管理层薪酬和管理教育效能分别位列全球第5。这些数据充分反映出香港在科技、金融、专业管理等重点范畴的强大实力。

  不断优化吸引人才环境

  首先,这次排名的跃升,不仅是一次数字上的提升,更是香港在全球人才竞争格局中战略定位和政策发力的成功见证。多年来,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行针对性的人才政策,致力打造以“八大中心”为导向的人才生态系,通过调整人才清单、优化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加强产业对接,成功吸引了大量优质国际人才落户。其中“高才通”截至上月底共收到52万宗申请,逾35万宗获批,已抵港人才超过23万,说明香港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其次,人才竞争力排名的提升也彰显了香港作为国际高等教育枢纽和创新科技中心的实力。香港拥有5所全球排名百强的大学,培育出众多科研人才,政府亦大力支持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研发。香港积极打造“留学香港”品牌,广纳全球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学子来港深造,形成多元文化与科研资源交织的良好科研生态,有效促使国际人才汇聚及刺激大量科研成果。

  再者,特区政府多年来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的努力亦获得回报。例如成立人才服务办公室,提供签证、就业、居住、医疗及子女教育等一站式支援,消除人才融入本地生活的障碍;非本地学生兼职规定的放宽,亦增加了对人才的诱因。

  近年来,香港在“抢人才”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值得骄傲。当然,任何排名都是动态的,发展也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香港需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并创新相关政策与环境建设,以维持并扩大优势。未来可以考虑从如下几方面推进工作:

  动态调整人才需求结构。香港应依据“八大中心”的产业发展策略,持续优化和动态调整人才清单,尤其聚焦于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针对人才紧缺的领域,灵活调整引才政策与配额、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协同、优质的人才生态圈,以支持香港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强化本地人才培养体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本地年轻人才的培养与国际高端人才的有效融合。正如不少业界人士指出,香港应持续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更好搭建创新协作平台,推动高教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同时,提供更多实习、培训及交流计划,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地市场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助力香港创新能力和经济韧性的提升。

  提升吸引长期留港条件。对人才的吸引力只有建立在宜居宜业环境之上才能持久。除工作机会外,政府还应推动更多可负担住房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素,包括教育、医疗及文化生活配套,确保人才及其家属获得全方位支持。建立良好的生活氛围,增强人才归属感,提高留港意愿,促进人才良性循环。

  强化湾区人才协同发展

  推出多元人才引入机制。未来可研究推动签证、入境及工作许可流程再造,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流程简化和透明,缩短审批时间,降低申请门槛。扩大高端人才通行证涵盖范围,延长有效期,多渠道开展国际人才招聘,提升人才计划操作性和成效性,营造高效、便捷且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环境。

  强化湾区人才协同发展。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推动跨境人才流动与资源整合。促进区内教育、科技与人才政策对接,加强跨区域创新合作,支持人才共享机制的建立。通过区域协同发展,打造跨境多元化人才生态环,提升香港作为国家面向世界的人才门户和创新枢纽的地位。

  我们既要坚定信心,也要虚心借鉴。香港在《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中跃升至全球第四、亚洲之首,是多年来坚持以人才为核心发展资源,深入实施高质量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的成果展示。面向未来,香港必须抓住全球人才竞争的大势所趋,持续优化人才政策,完善教育和创新生态,营造高效便捷且多元包容的人才环境,从而巩固并提升香港作为亚洲国际人才高地和创新创业中心的国际地位,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实现未来更好发展的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海南社团总会会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