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新闻背后/施政报告公布在即 切勿因误判推高楼市之火\梅若林

2025-09-11 05:02: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相比推高楼市,社会更希望看见政府能在施政报告中降低置业门槛、缓解住房压力、扶助基层住屋需要。

  每逢政府发表施政报告,房屋政策一直都是社会热切关注的焦点。今年施政报告恰巧碰上美国议息,近日多次传出减息的“利好消息”,又有人不断吹奏各种“救市绝招”,似乎有意营造楼市升温的趋势。如果香港楼市真来到“非救不可”的地步,那“救楼市”确实无可厚非,但问题是,随着近年楼价回落,越来越多市民看到上楼希望,在此时贸然出台刺激政策,就算“救得了市”,却可能令更多有意置业的市民难以“上车”,绝非明智之举。

  毋庸讳言,长年以来香港楼价都以“贵绝全球”而闻名,动辄数百万的首期、要不吃不喝十多年才能奢望上楼,甚至供楼被调侃要做一世“楼奴”等等,都令港人对买楼望之而却步。但随着2020年起内外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香港楼市亦出现了明显改变。

  2022年,香港楼价在联储局加息、疫情以及股市波动的影响下,下跌15%,成为近年楼价从疯狂飙升到回归理性的转折点。相关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年,据《全球房地产指南》分析,截至今年第一季,香港楼市跌幅仍维持在7%左右,连续13个季度出现连续负增长。

  如果光看这类数据,确实难免会产生香港楼市陷入谷底的印象,也不难理解为何一部分人会如此坚持政府应出招“救市”。但正如每枚硬币都有两面,楼价下跌带来的并不完全只有负面影响。

  今年6月,香港置业研究所便发表置业意向调查报告,显示约62.4%受访者虽然看淡未来一年的楼价,但入市意欲上升至51.7%,升约5.4个百分点,实际新盘成交量有望创6年新高,二手市场亦呈现回暖迹象;再看2020至2024年的传统公屋和资助出售房屋申请数据,30岁以下公屋申请数量大幅下降46%,而资助出售单位的40岁以下买家比例,一手居屋占50%,白居二有80%,港人首置计划则高达85%。

  从这些数据不难看见,尽管楼市一再下跌,但与之相反,市民的置业意欲却稳步上升,尤其是4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如今有越来越多人看见上楼曙光,因而考虑重返市场。这对特区政府未来协助和鼓励市民置业,释放更多公屋单位,让有确实需要的基层市民得到适切援助,保障宝贵的公共房屋资源用得其所,以至长远解决房屋问题,都是一个好开始。

  以保障广大市民利益为依归

  但随着美联储近日暗示9月有可能减息,料将再次刺激楼价,与此同时,本港正值新一份施政报告咨询期,一些地产界人士又高调鼓吹激减印花税和推出“购房通”等措施,甚至声称政府有机会考虑其建议云云。与其说这是“救市”,倒更像是想人为推高楼市,重燃买楼投机之火。

  过去香港楼价之所以会出现失控现象,很大程度上便是在某些业界人士推波助澜下,令社会把原本单纯用来作居住用途的置业,扭曲成可供炒卖的投机产品。在这种思维下,楼市变成了香港资源分配不均的典型象征,有楼者可以通过不断变卖单位实现富者越富,无楼者则只能无奈看着不断飙升的楼价“望楼兴叹”,或捱贵租屈居㓥房、笼屋等不适切居所。甚至有能力勉强置业的中产市民,也不得不承担数十年巨大的供楼压力。

  如果过往的楼市炽热现象本就是不健康的经济产物,政府是否有必要回到过去、让近年来在解决房屋问题上取得的众多成果功亏一篑?更何况,某些地产界人士提出的所谓“救市”建议,例如减印花税,也根本未能减轻市民置业负担。众所周知,买楼成本中占最大的往往是首期,或是高成数按揭带来的保费,印花税不能说不重要,但所占比例始终有限。假设当局最后同意调低印花税,直接后果便是向市场释放楼价即将上升的信号,从而吸引大量投机者入市,最后楼价欣然上涨,最大得益者却仅有地产商,一般市民则只能再度被抛在“上楼”起跑线以外。

  解决房屋问题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安居乐业,炒热楼市或许能营造一幅经济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实际有多少市民能享受到箇中利好?社会更希望看见政府能在施政报告中降低置业门槛、缓解住房压力、扶助基层住屋需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让每位市民都坚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这才是施政为民的核心思维,也是特区政府推动楼市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