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井水集/做强“留学港”

2025-09-12 05:01: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新学年开始,香港八大资助院校及六所自资院校录取非本地生的比例由两成增至四成。学界、立法会都有声音主张香港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本地生升学权利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招收非本地生的比例。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早前表明,四成并非上限,可再调整,为特区政府优化政策提供了憧憬的空间。

  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香港近年来不断加大在此方面的投入。例如,通过推出多项引才计划以及打造国际教育枢纽,提升了香港的人才储备和竞争力,为推动创科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近日公布的全球人才排名榜上,香港一举超越新加坡,跃升为亚洲之冠、全球第四,反映特区政府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不少有识之士建议香港继续放宽非本地生比例,比如由四成调升至五成,值得特区政府认真考虑。但要扩大非本地生比例,需要做好相关配套。加大宿舍供应力度无疑是当务之急。一方面,院校可通过自筹资源,建设更多宿舍;另一方面,可善用市场力量来解决。特区政府决心为商业用地拆墙松绑,鼓励更多业主将酒店和商厦改建为宿舍,这是最快增加宿舍的方法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增加非本地生录取比例并不会影响本港大学的教学素质。以香港浸会大学为例,新学年共收到逾1.3万份非本地生申请,最终只640人获取录,比例极低,许多优秀学生限于额度而失望而归。未来即便增加一倍,也只不过一千多人,新生素质依然可以得到保障。

  有人担心扩大非本地生比例会影响本地学生的升学机会,这样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本地生和非本地生升学是两条完全不同的渠道,本地升学的学额每年约为15000个,多少年雷打不动。在本地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达到大学门槛的文凭试考生升学机会有增无减。加上副学士等课程可衔接大学,本地生升学的大门越开越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