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事论事/推动大湾区发展实现新突破\成 剑

2025-09-12 05:01: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随着国务院批准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等地展开为期两年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香港深度融入大湾区发展的步伐迎来新的历史契机。相关改革不仅涵盖土地、技术、人才及数据等核心生产要素的制度创新,更直接回应了多年来阻碍粤港澳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瓶颈,为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的融合提供了坚实支撑。

  昨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本次部署的10个试点地区发展基础较好,2024年经济总量合计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基础好、牵引性强。在这些地区开展要素综合改革试点,有助于探索各类要素资源更大范围、更广领域高效配置的路径,也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重要改革支撑。他介绍,此次试点不仅涉及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同时支持试点地区深化探索数据、算力、空域、频谱轨道等新型要素配置方式和价值实现路径,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

  协助突破瓶颈促进转型升级

  粤港澳大湾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呈现出全新面貌。而香港在科技创新、跨境基建、产业互补、人才流动与金融市场联动等方面的合作亦不断深化。此次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聚焦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显然符合香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协助突破土地资源紧张、人才调配局限、产业发展受制等瓶颈,促进香港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转型升级。

  在技术创新领域,将重点推进科研成果产权的合理分配,为科研人员及相关企业提供更多保障,促进科技成果快速商业化。香港科研实力强大,国际合作水平高,通过与大湾区内地城市技术合作交流,特别是深圳、广州等创新型城市的强大研发平台连结,能推动跨境研发体系形成。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作为具体实践,融合“一区两园”模式,已成为深港科技合作的旗舰项目,汇聚众多新兴科技企业及高端人才,显著提升香港在全球创新链中的价值与影响力。

  土地要素方面,香港长期面临土地供给不足及成本高企问题。大湾区内地城市依托广袤土地资源和产业基础,未来可成为香港创新及制造业企业的重要生产及拓展基地。透过合适的土地要素配置和产业政策协同,香港企业能有效利用大湾区广泛的产业园区和生产设施,从而推进产业链深度融合,突破空间限制。这对香港推动产业多元化和应对全球经济变局具有积极意义。

  人才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改革强调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改善跨境人才的政策环境。香港拥有国际化人才库,但某些专业领域仍存在人才短缺。大湾区城市间跨界协作,推动资格认证互认、人才签注制度便利化、社会保障衔接等人才服务创新,将逐步打破人才流动的行政壁垒,形成更完整的人才生态系统。这不仅助力香港补足关键人才缺口,还为青年一代提供更多就业及创业平台,促进人力资源向新型产业领域聚集。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要素市场的培育正加速。香港在金融科技、数据安全、法律服务领域的国际优势,结合内地大数据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将推动形成开放透明的数据流通环境。数据共享与应用的提速,支持智慧城市、远程医疗、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的产业升级,也为香港拓展跨境金融服务及区域资本市场一体化提供重要支撑。

  当然,改革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香港融入大湾区仍面临制度衔接复杂、标准规则差异等挑战。特区政府有关部门需加强与内地相关部门协作,推进政策同步落实,并在跨境法规、税收政策、土地使用规范等方面寻求更加务实、高效的解决方案。同时,香港社会需进一步提升对大湾区发展的认识和参与意识,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面对融合过程中的调整与变革。

  国际创科中心建设提速

  展望未来两年,试点工作的推进将为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提供宝贵经验和示范案例,形成可覆製、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模式。香港能否借此契机,扩大在国家经济大循环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将对特区自身的持续繁荣稳定产生深远影响。这不仅是香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一国两制”优势互补、推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随着大湾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创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跨境协同将成为驱动香港经济及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引擎。伴随这一波新改革红利,香港进一步融合国家战略优势和国际化资源,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性金融枢纽,推动香港由“东方之珠”迈向全球湾区的重要引擎,为国家和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