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李家超下周三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其中房屋政策向来是社会关注焦点。有消息称,政府有意重推终止了20年的“租者置其屋计划”。市场人士推算,以每年推售1万个单位、每个单位售价100万元计,政府每年可获得100亿元收入。
房委会于1998年推出租置计划,允许公屋租户以折扣价购买所居的公屋单位,前后共售出14万个单位。但由于后来市场大环境发生变化,楼价大跌,也有不少人担心出售公屋导致公屋供应量减少,影响排队者上楼时间,计划于2005年戛然而止。
如今重推租置计划的声音再起,是因为香港的经济环境乃至舆论氛围再次发生了变化。首先,与过去拓土建屋掣肘多多、寸步难行不同,在“爱国者治港”新阶段,特区政府主动作为,积极拓土,未来十年可建公屋41万个单位,超过十年房策目标的30.8万个单位。在公屋供应大幅增加的前景下,出售其中一小部分并不影响整体上的公屋供应量,不会拖长排队时间。
其次,支持出售的民意上升。最近有调查显示,分别有76%及21%的受访市民表示“一定会”或“多数会买”现时租住的公屋单位。自置物业是绝大多数市民的意愿,对基层来说,私人楼价高不可攀,而以折扣价出售的公屋单位在不少租户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是最佳的基层置业阶梯之一,堪称基层的福音。
其三,租置与私人楼是两个不同的市场。一来,每年出售的公屋单位有限,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主动权在房委会手中;二来,租置支持者是基层人士,甚至连公屋富户都算不上,他们并非私人楼的潜在购买者,租置2.0计划不至于对私人楼市构成重大冲击。
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公屋租金廉宜,且维修、管理皆由房委会负责,租户不出钱,而当租户变成业主后,维修、管理费用都要自己掏腰包。相信特区政府会作通盘考虑,因时制宜、因势制宜,作出最合理的决策。